蒋一冰
摘要:在突破既定的语言方式之后,当代艺术语言转化具有以下几个相关特点:其一,与当下文化相关,反应当代人的生存现实、心里真实;其二,与传统在视觉语言和形式要素上有所差别,表现为一种在传统的传承、改造、重建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新的艺术风貌;其三,在行为模式上转入观念化、非手工化,作品存在自动性、机遇性、偶然性。其四:审美是艺术的派生物,当代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审美也在发生变化,新的美就是不断地与丑兼容,脱离唯美。
关键词:语言转化;行为模式;人工介入
一:既定的语言方式
传统的既定语言方式大致经历了6次语言上的释义。分别是印象主义点彩派、立体主义、视听转换、拼贴语言、自动书写、超现实主义。古典时期处于“超我”阶段,法则模仿自然;现代时期处于“自我”阶段,作者风格自律作画。这两个阶段诉诸于视觉艺术。当代时期处于本我阶段,态度成为形式;这个阶段诉诸于观念震慑。
例如印象派所探索的是光的规律,被描绘的对象在画面中被概括为一些笔触和色点,造成了有节奏的视觉震动, 从而保证了视觉上的统一。野兽派的作品是由抽象的色块和简洁的 线条所组成,它简化概括的是色彩,它提供色彩的抽象因素。立体派则是将具体物象解析概括成长方、正方、三角和各种不规则的、 抽象的形,经过主观的重组又构成了一个新的绘画空间,它提供了造型的抽象因素。毕加索曾说:“立体主义的艺术旨在处理形象。形象处理得当,就有生命。”形象重组是立体主义绘画的命脉。如果说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派是在绘画语言上进行抽象,那么表现派所提供的是具体主题中的精神抽象因素。而之后出现的抽象派则 彻底放弃了模拟自然的艺术形式,摆脱了现实的束缚。通过对几个画派的简单了解,我们会发现虽然它们各自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表现手法逐渐从具象、变形演变为纯粹的抽象,艺术主体从反映客观 对象逐渐演化为表现主观意志,但是共同之处都是主观运用了概括、简化的方法来达到抽象转化的目的。
既定的语言方式是孤立元素的汇集。通过人工介入来完成。强调艺术家的描述,不与周围环境产生联系。
二:如何突破既定的语言方式
当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传统就无所谓当代。当代是从关心人性和文化为起点的。当艺术家开始不满足于工具和材料的创作逻辑,转而潜入社会问题,寻找各种可以契合他们哲学思考的媒介。新的媒介新的概念通过艺术家的兴趣点不同从而拓展不同流派。
艺术作品的创造是要遵循着一定的法则的,要依照其特定的语言规范和规律,而艺术创造法则中的语言规范和表现规律的遵循和更新,是为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即要完成艺术品的创作。要突破既定语言方式,首先颠覆传统的艺术概念,艺术作品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就是人类的情感。艺术作品是表现情感的载体,通过它的形式将情感系统地呈现出来供我们认知。减法的过程——简化是使绘画技巧转化为艺术化语言的重要途径。克莱夫·贝尔曾说:“没有简化 艺术不可能存在,因为艺术家创造的是有意味的形式,只有简化,才能把有意味的东西从大量无意味的东西中抽离出来。”之所以被动地照抄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只会做模拟客观,一句话:“要独自走向真理。“这使我想到了中国艺术论提到的 “静虑”,也可以表示为一种禅意,实际上经历了从有到无的过程,只是他内心和他画作中的物象浑然一体不可分离,构成了他全部的精神世界,只有内心与自然一致时,我们的本意才能明晰,我们透过眼睛所见到的才能是纯真的。我以为,写实只是一种方式,是构建我们探索真理的一种方法,如果我们的眼睛只具有视网膜的再现功能,由此在精神上的弦外之音是永远看不到的,这就是中国艺术经常提到的“境界”。更进一步来说,艺术上的某个角度或观念,它并不是发明物,而只是一种为了方便阐述自己观点时的暂时借题,当我们把它视为专利的时候,它就和我们的精神分开了。
如果只机械地照抄对象,自身的感受常常被忽略掉,容易被客观物象所牵制,产生的结果就是 画面缺少个性和情感。一件好的绘画作品是精神的产物,它应该能反映特定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还要呈现出特定时代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境界。元代画家倪瓒就认为画要“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近代齐白石更有“贵在 似与不似之间”的名言,到了现代,由于受西方的影响,则出现了 抽象的“实验水墨”。这要求我们在主观上摆脱程式化概念化的叙事模式,强调关注自己的视觉感受。而任戬的《屋漏痕》整个装置作品洋洋洒洒,是几块用过的抹布平铺开来,抹布上的痕迹是在擦抹和染湿的过程中对环境的记录,最后这种方式就这样真实的展现了环境。任戬的这件作品笔墨藏锋,充分结合了作品名,屋漏痕比喻用笔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作品大胆,突破描摹。生动自然,叙述出個人态度和观点。
自然生长的艺术:例如生物艺术、微生物艺术不假借人之手,自然生长,存在随机性和偶然性的艺术创作。不同的视觉状态是造型艺术的形态结构与表象的决定因素。关注元素的关联性,并且认识到它所处的环境。关系生产是元素之间的生产。元素之间的关联实现转换、生长、借用、循环的酿造。分不是目的,合才是常规,以致生生不息,循环永远。因为语境的转换而产生意义。思考艺术如何生产,甚至如何生产意义。
行为模式:
解释我所强调的行为模式,中国传统面点元宵的制作方式就是一个体现语言转换方式的典例,元宵通过摇晃将面与糖结合,不通过人手揉搓这样的传统工作模式形成。在偶然性中有效的行为模式又使其存在可控性对作品的人工介入和以往不同,人手的介入会给作品留有自我生长和展现的空间。作品是对所指的凝结印象。就如同阿尔普所说的“鹅卵石是最美的雕塑”。
参考文献:
[1]《杜桑传》
[2]《哲学之后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