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09-10 07:22申淑征于佳鑫
现代营销·理论 2019年4期
关键词:高校对策

申淑征 于佳鑫

摘 要: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不仅是统一战线中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基地,更是培养统一战线各界知名人士和代表的重要源头。本文以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新特征和思想政治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时代开展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现状;对策

高校知识分子是一个在社会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群,他们不仅肩负着培养和教育当代大学生的神圣使命,他们的认知思想和价值观念还会通过其言语行为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更会通过所参与的社会活动影响着公众舆论和其他社会人群。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处于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要想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必须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调动团结一切积极因素。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把握现阶段高校黨外知识分子的新特点,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和思想工作,对于巩固和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新特征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高校招生不断扩大,教师数量不断增多,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队伍规模也迅速扩大。一方面表现在数量的增加上,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高校各民主党派组织的增多。同时伴随着国内外人才的引进和交流,高校留学归国人员也逐年增多,已经成为高校新的统战群体。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和空间视野不断扩大,思维日趋活跃,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更加关注民主、平等、自由和竞争,使得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队伍流动步伐不断加快,无论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还是教育背景等,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社会上兼职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数量也在日益增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现状

(一)政治理论水平相对薄弱

当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高度认可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取得的成就,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对统战工作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他们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还承担着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任务,学习时间较少,很难做到统筹兼顾。因此,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普遍缺乏学习新理论、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学习的系统性和自觉性不强,对统战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对国家、省市各级文件、政策的理解不深、掌握不透,缺乏系统深入的钻研,政治理论水平相对薄弱。

(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时期,社会关系不断发生新的变化,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导致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多样化。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作为高校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群体,在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前提下,无论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还是行为表现都呈现出多样性特点。很多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出现功利化趋势和自主择业的倾向,有些人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集体观念、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淡薄,个人主义倾向开始滋长,思考问题不能从大局和集体利益出发,而过于偏重个人价值和自我利益的实现。

(三)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虽然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作为优秀的人才,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接受了良好的党性教育,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他们和党内知识分子一样关心社会的发展和祖国的建设,对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学校工作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加之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日趋完善,以及国内外高等学府相互交流的加深,很多有知识有才能的党外知识分子都在学校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直接参与学校的改革和管理,这都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民主协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也促进了他们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

三、新形势下开展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不断强化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建设

目前,我国社会体制和经济建设都处于关键的转型时期,在这样的形势下,针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出现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现象,高校统战工作要高度重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党外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统战工作的生命线。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各项方针、路线、政策,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义主要原理与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只有不断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建设,才能把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有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不断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的队伍建设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是教育事业和学校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很多都是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和学术科研的带头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也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大的影响力。高校统战工作要加强制度建设,拓宽选拔渠道,把培养党外干部作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党外干部选拔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及具体细则,切实做好高校党外人士的举荐和安排工作,统筹兼顾,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文化素质高、年龄、专业、学历等结构合理的党外干部队伍[1]。大力支持和鼓励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参加各种学习和社会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施展才华,脱颖而出,大有作为,不仅成为站在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人才,还能够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管理人才,团结协作,求实创新,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三)营造有利于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作用的和谐环境

1.积极营造有利于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良好政治环境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汇聚着各个专业的优秀人才,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应该鼓励支持党外知识分子出去进修学习,通过举办民主党派成员理论培训班,认真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理论和思想教育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正面引导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使他们深入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随时掌握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不断增强党外知识分子的主人翁精神和历史使命感,积极参与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为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出谋献策[2]。

2.积极营造有利于党外知识分子施展才华的良好工作环境

高校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党外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作用的各项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基层统战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做到充分信任,大胆提拔,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激励他们在教学科研上下功夫、出成果,促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为学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鼓励支持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担任社会兼职,努力为他们的成长和提高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利用人大、政协等政治舞台,通过座谈报告、考察调研、提案建议等形式,不断扩大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作用和影响力,更好的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3]。

3.积极营造有利于党外知识分子凝心聚力的良好生活环境

高校应该积极关心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状况,加强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深入倾听他们的心声,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注重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帮助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做到体贴入微。可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比如优先选派到国内外进修或解决住房问题等,为党外知识分子排忧解难、理顺关系、化解矛盾,充分凝聚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赤诚之心和报国之志,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不断推动民主党派自身建设,齐心协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四、结语

高校作为我国培养人才和进行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党外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领域。新时代,高校应该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与时俱进的分析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新困难,探索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解决其在思想信念上存在的各种模糊认识与困惑疑虑,使之不断体现出时代性、创造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在教学、科研、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推动高校党内外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励他们为高校教育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最大的智慧和力量,开创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朱宁波.浅议充分发挥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作用[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02).

[2]刘国强.构建发挥高校党外人才作用的机制[J].中央社會主义学院学报,2004,(04) .

[3]张艳华,孙景学.基于统战工作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途径[J].商业经济,2009,(20)。

作者简介:

申淑征(1972.2—),女,汉族,沈阳音乐学院科研处,教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于佳鑫(1982.5—),女,汉族,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此论文为2019年辽宁省高校统战理论研究立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负责人:申淑征。

猜你喜欢
高校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