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碧
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令我不安的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集体失声”。我们不少的老师都会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然后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就是针对课文中的应试知识点设题做题,讲解分析,于是那历经千淘万漉得以选进中学语文课本的经典之作在老师精心的演绎之下变得支离破碎,美感全无!尽管有时这样的课堂也很活泼,师生互动也很多,但基本没有给于学生开口诵读品味的时间。我认为,在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下,学生或许会有不错的应对语文考试的答题能力,也算学得点滴知识,但终究游离于文本之外,永远也难扪到一篇文章律动的命脉;这样的阅读教学会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指望不上提高文学素养,更遑论从中养德、益智、获美的,自然也永难达到让阅读滋养生命的理想之境!
“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及思想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感情,是借助精当、精彩、精妙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只有认真诵读,才能真正体会到文中语言文字的精湛,你才会真正触摸到作者思想的深处、感情的深处”。这是语文教学名师于漪的一段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语文课程标准》里对学生阅读所作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语文学习一定要加强朗读,即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因此,朗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朗读训练,有意识地加强课堂诵读!
那么,要加强语文课堂朗读,具体该怎样操作呢?
首先,要循序渐进,注意朗读训练的层次性。训练指导学生朗读的首要标准是“读准音”,即先要做到发音标准、不读错字(用心做好这一点其实也就在自然而然中落实了课文生字词的掌握了,此举有一箭双雕一举两得之效,多好!)。在读准音的基础上,再要求做到“读顺文”: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停顿恰当,不读破词,读得流利。当学生达到了“正确”、“流利”的标准后,再要求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这就到了“读懂意”的层次了(在这一层次上可以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的问题,边读边思考)。这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要经过反反复复的训练。这样以读代讲,可以很好地营造课堂气氛,可以自然而然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达到情感上的熏陶,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其次,在朗读训练中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和厌倦。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使学生乐于朗读。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个人读”最能培养学生个体的胆量和朗读兴趣,我最推崇,但已上初中的孩子好像都很羞怯,很不主动。他们更坦然自在于全班齐读,更兴奋激昂于男女读,也会踊跃于分角色读,就是羞怯于个人朗读。当然学生们最期待的是老师的范读,他们既乐于仿效老师的精彩也乐于仿效老师的失当。所以如果要加强课堂诵读训练,老师是一定要加强个人诵读能力的,那就一定要认真备好课,谙熟教材!
此外,在加强课堂诵读训练中,新时代的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配乐下朗读。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及音乐的美育之效那是毋庸赘言的。只是如何精选音乐,如何选到应景合适的音乐,这必将又会给老师的备课增加任务了。嗨,真要把一件事做得尽量完美是一定得费心的啊!有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古人诚不余欺也!
最后,在加强课堂诵读中,老师还应注意根据不同的文体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例如: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章,要学会运用不同的语音、语速、语气、语调等以体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以抒情为主的诗词歌赋,要注意处理好朗读时的节奏、停顿、轻重音等以更好的传达寄寓文中的深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感情,加深对文本文意的理解。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此言就是勸诫我们应该通过大量的诵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能入选到中学课文中的经典作品有很多本身就有极其感人的力量,无论是语言的隽永,内容的平朴还是感情的深挚,都在打动着无数读者的心。我们语文老师如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与作者、作品进行循序渐进的对话,那么,“触摸作者的心灵”和“激起学生的共鸣”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啊!
所以,在此,我要大声疾呼:在语文课堂上请多给孩子们一点诵读感知的时间吧!不要为了那些功利性的目的而剥夺了学生们的品读与感悟,让那美妙悦耳的琅琅书声重新回到语文课堂上来吧!诚如斯,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定将焕发出别样的精彩。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立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