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报发展与编辑角色转型思考

2019-09-10 07:22卢君
关键词:信念互联网+

卢君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的影响下,网络的普及不仅给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以网络的形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互动和交流的同时,也使得编辑主体的工作体系变得更为复杂和多元化,其角色定位也必然有了更新的认识。因此,应抓住机遇,正视挑战,找准定位,更新观念,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资源,获得更大的社会生存空间,改变地方高校学报被动发展局面,实现“互联网+”时代下地方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编辑人员也要认清自身角色定位,要注意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工具,促进编辑工作更加高效、科学的发展下去。

关键词:信念;认识辩护;观察信念

据统计,高校学报的数量超过2000,占全国学术期刊总数的1/3,地方高校学报即由地方高校(省属高校、高职高专等)主办的学报,如果想要在竞争激烈的高校学报中生存发展下去,并且做大做强实属不易[1]。近几年来,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已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地方高校学报而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网络文献数据库对论文的迅速传播,使得地方高校学报获得了与国内其它期刊平等传播的机会,提高了地方高校学报影响力,促进了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2]。而学报的发展离不开编辑这个核心,编辑的工作对学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地方高校学报编辑而言,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以网络的形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互动和交流的同时,使得编辑主体的工作体系变得更为复杂和多元化,必然对地方高校学报编辑的角色定位有了更新的认识。

一、“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学报发展机遇与挑战

地方高校学报一般为综合性学报,一直以来都存在办刊规模小、人员配置不足、人员结构不均衡、来稿文章专业性分散、缺乏竞争力、对作者和读者的吸引力较低等问题。这些短板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地方高校学报的健康发展。在“互联网+”时代背景的推动下,地方高校学报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学报发展机遇

1. 学报影响扩大化。地方高校由于受到人员、规模、级别等方面的影响,又由于学报本身专业性较强、受众面窄,地方高校学报被关注程度非常低,学术内容极少被引用,并且每期出刊大多用于上缴及同级单位之间的交流赠送,导致期刊影响力普遍较低。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随处可得,地方高校学报可以更加平等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可以忽略期刊级别本身而注重到期刊内容上,从而极大地提高地方高校学报的影响力及地位。首先,编辑可以利用网络快速高效的搜集相关领域的论文,进而吸引更多读者和作者关注;其次,互联网不断地改造着当代人类社会本身,比如阅读习惯,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网络阅读,地方高校学报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推出更多的依托互联网的信息分享及获取的交流方式,帮助读者更加高效快速的获取有效信息,进而完成学报服务方式的创新。

2. 信息传递无延迟。地方高校学报如果单一坐等作者的自由投稿,一般会导致来稿质量较差、优质稿源缺乏、稿源枯竭等问题。而在“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可以便捷以及直接的搜寻所需要的信息,在扩大稿源的同时,还能得到较新的学术热点讨论。无论是研究前沿、学术名家新作还是读者反馈、研究成果等各类资料,都可以通过网络即时获取,实现了学术资源的瞬时獲取,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及交换的效率。在编辑审稿方面,利用中国知网、万方和一些其他的搜索引擎对稿件进行学术不端文献检测,可以快速的确定稿件是否存在抄袭,学术上有无创新等问题,对审稿环节的效率、准确性方面的工作效率提升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2]。另外,在线采编系统可以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审稿,校对系统也可以有效辅助校对工作。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使得作者从投稿到修改直至网络出版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地方高校学报也会藉由网络实现编审以及出版工作的信息革命。

3. 实时沟通无障碍。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部往往规模较小,一般来说人员编制较少,编辑人员需要经常与外部审稿人、投稿人及读者联系交流,而在传统的工作方式中,编辑需要一对二、一对三的完成信息交流、互换、沟通的作用,编辑在中间起到桥梁的作用,这样的工作模式效率低下,编辑的工作内容也极其繁复。而在互联网的帮助下,网络通讯工具强大、方便、及时,充分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能够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及质量,可以实现审稿人、编辑和作者的多维沟通,提升了沟通效率及审稿效率。在线投稿系统和采编系统作为网络的专业性编辑工具提供全套的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等功能,也极大地方便了作者对稿件的状态了解。作者可以随时查询稿件的审理情况,并且根据编辑的要求,随时提供相应的修改及补充[3]。编辑也可以通过该系统对稿件进行全方位的掌控,分发给审稿人,集合审稿人意见及返回稿件意见给投稿人。通过审稿系统,审稿人、投稿人都可以及时与编辑进行沟通、表达意见及诉求。

(二)“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学报发展面临的挑战

1. 办刊观念陈旧,缺乏创新精神。“互联网+”时代,在线投稿系统是高校学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很多地方高校把网络投稿系统仅仅作为之前邮箱投稿方式的替代及增强,在其他流程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操作方式,对网络存在一些观念和认识上的缺陷,没有有效利用网络的高速即时便捷的特点,创新意识不够,未能就传统的编辑出版模式进行创新,不能从根本上真正接受网络对学报发展的新型出版模式。

2. 学报编辑部地位被边缘化,缺乏专业的复合型编辑人才。一方面,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部被设为教辅单位,成为地方高校的行政管理中的一个边缘机构,学报编辑身份定位模糊,既不是“专家”,也不是“管理者”,编辑部处于弱势地位。然而,地方高校学报的内容一般综合性较强,领域众多,但人员编制不足,并且编辑也不可能掌握各方面的专业知识,造成编辑人员工作压力大、工作繁忙,同时,由于学报编辑在地方高校里缺乏足够的被重视,编辑人员待遇偏低,在职称晋升等方面又有诸多限制,因此导致各专业编辑人才急缺。另一方面,虽然学报编辑在编辑工作方面专业性较强,但他们对于网络工具的开发及创造性利用不足,工作中依然延续传统的工作方式,面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态势,对新技术、新方法的不熟悉,导致学报缺乏专业的复合型编辑人才,对地方高校学报的网络化、数字化发展是一大阻碍。

3. 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物质保障。地方高校学报在资金的来源政策支撑方面与名刊、核心期刊相比,其劣势是显而易见的。面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地方高校学报顺应时代潮流,与互联网融合势在必行。新型网络设备的投入使用,专业网络编校系统的建设,编审系统的购买搭建,微信公众号等宣传交互窗口的设立,学报编辑人员的数字化技能培训等,都需要学校的支持[2]。但是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并不重视学报,无法提供足够的资源及政策上的支持,学校也无法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导致学报工作设备落后陈旧,编辑人员的网络操作技能无法跟上网络技术本身的发展,因此无法充分高效的使用新型的网络技术及设备,导致学报的网络化数字化水平相当滞后,无法跟上时代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学报编辑角色定位的新认识

在编辑活动过程中,编辑所处的位置及工作性质,使他们成为了学报编辑出版活动中的核心[4],因此,编辑的工作对学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发展背景下,对地方高校学报编辑而言,其角色定位也必然有了更新的认识。

(一)地方高校学报编辑角色传统定位

1. 文字加工者。学报编辑日常工作均是围绕稿件的处理展开的,如组稿、审稿、校对等部分,需要编辑具备较强稿件处理能力,而实际情况并不理想,很多地方高校学报编辑仅停留在对稿件进行文字上的编校加工处理,难以推动学术研究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功能,而只能作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通讯员,编辑本身对学术动态不敏锐,稿件的学术价值评判水平亟待提高。

2. 优质稿源的等候者。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水平是以稿源的数量与质量来衡量的,但是介于地方高校学报有限的影响力,优质稿源的短缺一直是限制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地方高校学报采取一系列措施积累优质稿源,如花重金聘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专家大教授来投稿约稿;鼓励本校教师投稿,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与外校作者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等等。然而,基于目前国内的学术评价体系,地方高校的上述举措也许在短期内还可能起到作用,但是长期看来并没有本质的提升。对于编辑个体而言,不断累积的重复性劳动,耗费大量精力体力并没有得到巨大的提升,就会对学报丧失努力工作的热情,也会对优质论文缺乏强烈的获得愿望,最终造成犹如守株待兔和愿者上钩的消极心态。

3. 学术阵地的边缘者。学术成果要得到发表、展现,离不开高校学报这个平台。学报编辑直接参与到学术知识的生产以及传播过程中,可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地方高校学报一般在地方高校中处于边缘位置,编辑工作也属于辅助管理类型,工作繁复而且没有享受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待遇,同时其社会认可程度低,时常会有许多作者认为地方高校学报非重点学报,因此一般抱着轻视的态度,论文没有认真修改就投稿,编辑鉴于稿件有限,不得不接受一些内容尚可但细节问题较多的论文,这样的稿件需要编辑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来反复审稿改稿。显然,这样的状况也不利于学报编辑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学报编辑角色转型

1. 由“被动等候”优质稿源变“主动出击”约稿。“互联网+”时代,由于网络的高度发达,地方高校学报编辑也有更多的途径获得更多优质的论文,使得论文突破了地域和刊物级别的限制,更加公平的進行对比,论文经编辑部三审后一般都是在网络上预先发表,让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得到推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为刊物非核心的现实而较难吸收高质量稿源的尴尬局面[5]。同时,在线投稿、采编系统的出现,使得地方高校学报编辑可以充分发挥投稿平台的优势,不仅规范了编审流程,而且改变了原来的“等米下锅”的局面,变“被动等稿”为“主动约稿”。

2. 向学者型编辑转型。“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通过使用各种大型数据库、智能检测软件、辅助编校系统等能缩短重复性劳动时间的工具,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作为媒介,编辑、作者及读者直接能够更加高效的沟通交换意见,从而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和效果,有效缓解了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部因人员不足导致工作繁忙的情况,编辑可以更加简单的把精力投入到研究内容本身而不是其他事情上,进而为编辑提供科研方面的上升空间及时间。同时无线网络技术带来的随时随地浏览及查阅国内外个人感兴趣的研究进展及方向,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修养与学术能力,使得编辑不再停留在文字加工层面上,将稿件加工的重心更多地偏向于思想内容,不断向学者型编辑迈进。

3. 向复合型人才转变。在“互联网+”数字出版时代,无纸化已经不再是一种趋势而变成了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无纸化改变的不光是信息承载和传播的模式,而是带来了人们日常工作方式的变革,地方高校学报编辑也要与时俱进接受并拥抱这种变革,不仅懂得出版专业技术,还要懂得现代传媒技术、跨媒体技术,能够灵活应用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整合信息资源,利用无线互联网技术及马上到来的5G技术实现万物互联,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还需要充分利用高速无线网络服务充分与作者、读者实现文字、语音甚至视频电话会议,充分完成信息交流沟通,促使审稿、编稿与网络变革同步,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

三、“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学报发展思路与编辑角色转型途径

地方高校学报作为我国学术期刊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下,应抓住机遇,正视挑战,找准定位, 更新观念,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资源,获得更大的社会生存空间,改变地方高校学报被动发展局面,实现“互联网+”时代下地方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编辑人员也要认清自身角色定位,要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充分利用无线网络技术来带动学报工作模式的现代化变革。

(一)“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学报发展思路

1. 更新观念,形成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网络变革带来的是思维爆炸,地方高校学报也不能做“世外桃源”,要充分利用无线互联网,充分认识互联网,突破学术期刊在时间、空间等方面受到的局限[6]。同时,要充分利用无线互联网的特点优化自身管理模式,实现学报管理网络化、科学化、规范化,促进学报的与时俱进。

2. 充分开发和利用互联网资源,提升刊出论文的影响力。利用互联网资源,可以紧跟学术热点和动向,及时调整栏目方向,跟进高水平作者,用新研究内容吸引读者,从而提高学报的专业地位。通过投稿系统、编校系统、学报网站、微博和微信等,编辑、作者、读者之间可以更加方便地联系沟通,稿件可以快速高效地被投、改、编、校,从而缩短出版周期。加快研究成果上线时间,获得其他研究学者的关注,也让读者能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地方高校学报应充分利用无线互联网的带来的变革,以内容为本、以质量为前提,扩大受众面,提升影响力。

3. 地方高校应在政策和经费上支持编辑部队伍建设。地方高校应重视编辑部队伍建设,积极引进思维新、技术精的青年人才补充编辑部人才缺口,并合理设置专职编辑待遇,在职称评聘的机会上以及薪酬待遇方面应与教学科研系列职称同等对待而不是边缘化,否则不公平只能留不住爱岗敬业的骨干编辑出版人才。此外,在“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还应在经费上对编辑进行网络技术相关培训,同时招聘专业的技术人才。建立起一个既熟悉传统出版,又了解数字技术的复合型编校团队,对“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而必要的。

(二)“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学报编辑角色转型途径

1. 多渠道加强学习,提升编辑专业素养和能力。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有明文规定,即“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2学时”。编辑具有各种各样的继续教育种类如: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的在线课程、或者相关机构组织的统一面授培训以及专家讲座报告等。在“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通过网络视频进行学习,提高编辑专业技术水平及能力。同时,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听专家学术报告,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一方面不断进行专业方向上的研究并撰写成论文发表,这样不断地研究积淀可以使得编辑最终成长为学者型编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巨大的信息便利进行稿件追踪及与会人员网上互动探讨,甚至可以组建科研小组、团队进行科学研究,也可以创建新栏目、开拓新内容[5]。只有不断地积累专业知识及经验,不断培养自己专业方面的敏感性,并且长期接触研究前沿才能更加高效的捕捉到更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也才具有能力挑选出更优秀的稿件。

2. 树立创新意识,做好选题策划。作为网络时代的地方高校学报编辑,应该时刻紧跟时代潮流以及研究潮流,不断积累专业技能,主动学习,做好选题策划。实践证明,成功的学报,无论是内容定位还是选题构思,甚至每次主题的选题,每篇文章的内容都需要精心的计划和定位。选题主题不够准确,没有成熟的思维方式,就无法组织出一批立意新、主题鲜明有现实意义的文章。“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学报编辑要想顺利转型,就要有创新的观念和敏锐的嗅觉。要充分地利用网络上的资源,结合实际调研,再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把握热点话题,才能拟出新颖、科学、有特色、有时代思考和价值的选题,才能打造学报特色栏目、创立学报品牌、扩大地方高校学报的影响力。

3. 多元化、多角色的综合发展。“互联网+”时代的编辑应该是一个复合型人才,除了编辑的专业工作外,还要负责着经营、管理、发表等繁杂的事务,正如王跃飞所说的:“编辑不应仅仅局限于审阅加工稿件这项工作,安心于中介地位现状,而对如何做好策划选题、扩大发行、提高受众价值、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为终极目标服务的功能等一系列编后的工作要予以慎重考虑,周密计划。[7]”地方高校学报编辑要学会灵活应用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整合信息资源,除了在线审稿,与专家以及作者在线沟通以外,还应将刊物的最新动态、征稿启事、投稿须知、对读者或作者意见的征求,通过互联网及时公布,关注该刊的作者、读者也会将个人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8]。同时,地方高校学报编辑还应充当学术成果营销商的社会角色,可利用微信的强传播力、强互动、高精准度,低成本的特点,及时传递讯息,推介和展示优秀学术成果,拓宽地方高校学報的传播途径,实现各大数据库、官方网站、公众号之间的有效链接,实现信息互补、资源共享,不断提升学术成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钟琳.移动互联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6.

[2] 党红梅,袁霞.全媒体时代下地方高校学报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发展策略[J].大理大学学报,2017,(11):114-118.

[3] 马俊.众媒时代学者型编辑的时代要求及培养路径[J].商洛学院学报,2018,(2):87-96.

[4] 唐艳秋.编辑队伍素质与高校社科学报质量关系论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7):140-142.

[5] 朱爱莹,钟晓红.“互联网+”时代高校期刊编辑的“危”与“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7,(10):122-124.

[6] 王金茹,张雅捷.论新媒介环境下地方高校学报发展困境与出路[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12):62-65.

[7] 罗传清.本然、实然和应然——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编辑角色的多维观照[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7,(1):87-92.

[8] 钟晓红.数字时代高校学报编辑角色探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4):71-74.

猜你喜欢
信念互联网+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围墙的信念
信念而非执念
信念,绽放生命之花
韦孝宽守玉壁
信念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