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春
一直生活在四川渠县的刘嘉峰自幼就开始接触竹编,“小时候农村里没有幼儿园,小孩子在村里到处跑着玩,那个时候我们那村子里还有很多篾匠师傅,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编点竹编,耳濡目染,在这种环境下,六、七岁的时候我就开始编着玩,做些日常用品。”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就自己研究在竹扇上编字体,编出了自己的名字,用的材料也开始根据想要的效果自己来制作。慢慢的,到了中学的时候,他的竹扇就越编越好,竹丝也越来越细,小镇上的很多人开始找他定做竹扇。
为了钻研竹编,刘嘉峰没少吃苦,过去的竹扇基本都是圆形的,大概是读初中的时候,刘嘉峰一心想着创新较为别致的竹扇造型,白天要读书上学,他只得趁着晚上熬夜来做,“那个时候没有电灯,农村里还在使用煤油灯,连着熬了好几个日夜,编了拆、拆了编,我就疲倦的有点儿瞌睡了,结果一不小心头发都燃起来了。”潜心研究了多日,他终于编制了一把芭蕉形的竹扇。这种创新精神也一直延续在他日后的竹编当中。
“虽然我没有一个正式的师傅,但我认为很多师傅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如果没有见识龚氏兄弟的竹丝的制作过程和图案的编织方式,我是不可能编出这么精致的竹编字画的,从他们身上我学到最多的就是细致。”
不做竹扇以后,刘嘉峰继续钻研他喜爱的竹编字画,还有产生自清代的瓷胎竹编。
刘嘉峰的瓷胎竹编手艺是“偷师学艺”而来,上世纪七十年代手工艺出口贸易频繁的时候,成都竹编厂的瓷胎竹编生意络绎不绝。刘嘉峰凭着自己多年的竹编经验,成功研究出瓷胎竹编的编织方法,再加上早前学来的细竹丝制作技艺,他编的瓷胎竹编更加精细。
不管是瓷胎竹编还是竹编字画,刘嘉峰选用的都是四川特有的慈竹。“全世界一共有1255个竹子的品种,中国是竹子的发源地,共有707个品种。浙江盛产毛竹,毛竹的质感较硬,因此浙江的竹编就以立体竹编为主。四川属于竹科混生地带,各种各样的竹子都有,之所以选择慈竹,是因为慈竹的竹丝非常柔韧,不容易断,且竹节较长,可以避免节疤的出现。瓷胎竹编、竹编字画都需要非常精细的竹丝,这两个特质最能满足竹编对于竹丝的要求。”
研究竹编字画、提花瓷胎竹编都是刘嘉峰的重要創新之举,为了在器型上创新,刘嘉峰也是煞费苦心,与学设计的儿子刘江一起研究、设计了更多符合当下审美而又适合编制的器型。
竹编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门类,而刘嘉峰既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同时也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成都瓷胎竹编、中国竹编字画、自贡龚扇技艺在他这里都能看到,而这一切竹编技艺都是他耳濡目染、“偷师学艺” 最终自学成才,可以说甚是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