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僧
19世纪中期,沙俄通过与满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拿下了原属中国的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意思是“统治东方”。这是俄罗斯太平洋沿岸的深水不冻港。2019年2月,作者行走在这里,想寻找一点中国痕迹,却连最简单的“中国制造”都难觅踪影。
连续几年的习惯,资深单身狗为了躲避那帮busybody-relative(爱多管闲事的亲戚)的疯狂逼婚,只能远赴异国“流窜”海外。前几年都是南下,如到尼泊尔的佛国净土蓝毗尼、缅甸的维桑海滩,以及被誉为印度洋三颗明珠之一的马代。今年反其道而行之,北上去感受冰天雪地,选定了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
免费电子签证与便宜机票都可以有
目前俄罗斯联邦外交部为了发展远东地区的经济,从2017年起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持普通护照游客开放免费电子签证。申请比较简单,在俄联邦外交部网站按要求填写资料上传照片,4天内审核发签证。我是深夜上传,第二天中午就收到电子签证。
北京飞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航班,空中飞行两个半小时,比北京飞长春还短。其实,符拉迪沃斯托克位于长春的4点钟方向大约400公里处。春节期间机票涨价,我定的是往返价1900元人民币,如果在平时,最低700元就可以搞定。小长假几天就可以去玩耍,但小长假期间700元的机票未必搞得到。与之对比,2018年春节北京往返仰光的机票2300元,但今年就行情见长,翻一番了,这也是我没去缅甸南部丹劳群岛而选择北上的主要因素。
不冻港也会冰封一个月
中学时上世界历史课,介绍俄罗斯从彼得大帝开始一直觊觎温暖南方的不冻港。彼得大帝击败瑞典人建立了圣彼得堡,取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继任沙皇叶卡捷琳娜从土耳其人手中抢了黑海的出海口,在19世纪中期通过《北京条约》拿下了原来属于满清的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意思是“统治东方”。教材上介绍说,这是俄罗斯太平洋沿岸的深水不冻港,作为其太平洋舰队的驻地。
海参崴,其實跟海参没啥关系,不是养海参的地儿,据说这是满语音译,意思是小渔村。
等我下午赶到通过AIRBNB预定的客栈,就在海参崴的地标建筑之一——托卡内夫灯塔附近,客栈名字也叫灯屋(LIGHTHOUSE),安顿好后出来在海边闲庭信步,放眼望去,一片冰海,哪是什么不冻港?看到远处的灯塔,想起周冬雨、马思纯主演的电影《七月与安生》,结尾那段凄美悠长、引人遐想的孤独灯塔之路,更是有种恍若世界尽头的错觉。
这里除了海风呼啸,周围没有别的声音,鄂霍茨克海仿佛被使了定身法,海水在后浪推前浪的过程中瞬间静止。我心里还想,不是说不冻港吗,这冰起码有一米厚。
直到第二天,去了金角湾的太平洋舰队总部所在的港湾,发现那里确实波光粼粼,还想不冻港“诚不我欺也”。然而,听当地人介绍,每年最冷的一个月左右,这里还是要冻上的,不过,有破冰船助力,小部分海域还是能通航的。
被《北京条约》割让的故土
当年的历史教科书上还说,“中俄《北京条约》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原属中国领土的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沙俄。”马克思后来评价说,“沙俄不费一兵一卒,获得了比法德两国总和还大的国土以及比多瑙河还要长的河流。”
走在海参崴街头,心里还有种到祖国故土的感觉。然而,街上的建筑都是东欧风格,人种也是斯拉夫人。偶尔见到的亚裔面孔多为韩国人,在这城市近10天,所见同胞不超过10人,而韩国人估计近300人,好几个景点都听到韩国导游在嚷嚷“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呀思密达”。
满眼日韩系不见中国造
这里距离中国的珲春口岸大约200公里,而这几年“中国制造”又风靡世界,加之中俄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还有远东地区的工业尤其是轻工业不发达,按理说中国商品在这里该很有市场。然而事实相反,我走在多家超市里,除了当地生产的肉鱼罐头外,日韩产品非常多,泡面、饼干、毛巾、衣服等很多都标着产地是日韩。
究其原因,在这里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大学留学4年的同胞小王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中国大量假冒伪劣日用轻工业品涌入当地,比如“礼拜鞋”“黑心棉羽绒服”,还曾经出现过假二锅头酒要人命的事情,所以这里的人宁可舍近求远出高价选择日韩产品。如何让当地人重建对中国产品的信任,是从事对俄出口的生意人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在当地超市逛了逛,发现瓜果蔬菜真是贵得吓人,两棵小油菜合人民币11块钱,一个约2斤的西瓜要人民币50元。据说这些瓜果蔬菜是通过漫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从遥远的中亚甚至黑海沿岸运过来的,价格高理所当然。就像我在西藏时,买棵白菜要50块钱,在我们老家山东,50块钱买的白菜一个人都扛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