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耳机致癌?虚惊一场!

2019-09-10 04:00沈川
环境与生活 2019年4期
关键词:电离辐射无线耳机电磁波

沈川

近日,美国的博客发布平台“媒介( Medium)”上出现一篇题为《Airpods和其他蓝牙耳机安全吗?》的文章,引起广泛讨论。该文称全球40国的250名科学家联名向世界卫生组织发函,警告包括苹果Airpods在内的无线耳机会有健康风险,可能致癌。文章还称,无线耳机置于耳道中,使头部组织暴露在相对较高的“射频辐射”下。这些科学家相信,无线耳机等蓝牙设备有可能增加患癌风险、损害生殖系统和遗传基因。2017~2018年,苹果公司售出了4400万套AirPods。据估计,2019年全球将卖出超过4.5亿套耳机。这么大的销售量,是否意味着有许多消费者的健康会受到影响呢?

“蓝牙耳机致癌说”是老梗

《Airpods和其他蓝牙耳机安全吗?》一文引用了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生物学教授菲利普斯的说法,称无线耳机会对人体造成健康威胁,因为它们被置于耳道中,使头部组织暴露在相对较高的“射频辐射”(非电离辐射的一种)下;来自全球40个国家的250名科学家对无线耳机持有同样疑虑,他们向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名发函,警告包括苹果Airpods在内的无线耳机会有健康风险,可能致癌、损害生殖系统和遗传基因。

250名科学家签署联名信确有其事,但信是在2015年发布的,并于2019年1月进行了最近一次更新。事实上,科学家们提交的联名信中并没有直接点名AirPods,其担忧也不只是针对无线耳机,而是对“手机和无线电话、WiFi天线、智能仪表和远程婴儿监视器”等设备产生的“非电离辐射”潜在风险表达了担忧。目前包括手机在内的大部分无线电子设备都会产生这种辐射。

用无线耳机接打电话更安全

了解非电离辐射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电磁辐射”。生活中无论是打手机还是听广播,都能够接触到由电场和磁场交互变化产生的电磁波,电磁辐射是以电磁波形式向外发射或泄漏的一个过程,并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能量形式存在于空间中。

电磁辐射的能量大小取决于其频率的高低,频率越高,能量就越大。根据能量大小和效应的不同,有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之分。

“电离辐射”的能量很强,微观层面,它可以把原本围着原子转的电子打飞,从而破坏物质的分子结构。对于人和其他生物来说,电离辐射可以破坏蛋白质、DNA等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从而损伤细胞和组织,严重时就会引起癌变,γ射线、X光、紫外线都属于电离辐射。而且电离辖射的杀伤力还有累积效应,越少接触越好。

而频率低于30吉赫兹(GHz)的电磁辐射,能量则不足以发生上述电离效应,被称为“非电离辐射”。手机、微波炉、广播、雷达、无线耳机等设备产生的“射频辐射”,及可见光、红外线的辐射,都属于这一类。

和可以致癌的电离辐射相比,大量非电离辐射主要是造成“热效应”,好比吹风机、浴霸等。煲过电话粥的人应该都有体会,连续长时间用手机听筒通话会觉得耳朵发热。这种热效应是即时性的,只要不把人灼伤就是安全的,也不会产生“累积性伤害(如细胞癌变)”。即使非电离电磁波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最多就是灼伤。因此,可见光、广播信号、電视信号、手机信号这类能量极低的非电离辐射,并不存在致癌危险性。

手机需要和信号塔连接信号,而无线耳机只是短距离与智能手机连接,所以相比手机,无线耳机产生的辐射影响更是小得多。由WHO、美国电子电器工程师学会等专家组成的小组进行过测试,检测出蓝牙产品的辐射输出功率仅为1毫瓦,相当于微波炉的百万分之一,手机的千分之一,这些辐射中也只有小部分被人体吸收。比起直接用手机接听电话和使用传统连线耳机,使用无线蓝牙耳机对人体的射频辐射其实更少,小孩和孕妇均可放心使用。美国癌症协会:射频电磁波不致癌

2012年,WHO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探索手机辐射是否致癌。13个国家的万余名受试者参与研究,包括2765例脑胶质瘤患者、2425例脑膜瘤患者、1121例听神经瘤患者、109例腮腺恶性肿瘤患者以及7658个正常对照者。结论是:使用手机并未增加罹患上述肿瘤的风险。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权威机构发布过类似提示。

美国国会技术评核室(0TA):是否暴露在电磁波之下,对生物体的影响并无差异。

英国国家放射线防护委员会(NRPB):无线电波的强度不足以损伤人体DNA,也不会引起癌症。

美国南加州电力公司(SCE):通过对36221位电力员工的调查显示,虽然他们比普通民众接触更多电磁波,但其白血病、脑瘤、癌症的罹患风险与普通民众并无二致。

美国劳工部(DOL):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家电、电缆及显示屏所释放的极低频电磁波会有害健康。

美国贝尔实验室:即便各种基站都处于最大功率时,基站附近公众所能到达的范围内,其电磁波功率仍不到各种安全限值的1.5%。,因此公众根本不必担心。

美国国家研究评议会(NRC):没有明显可信的证据显示基站的电磁波会对周遭居民造成伤害,当地居民患癌比例、妇女生产率、婴儿成长状况、学习能力与其他地区相较并无明显差异。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并未发现充分的证据表明射频电磁波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美国癌症协会(ACS):射频电磁波不具备“直接破坏人体细胞内部DNA从而致癌”的能量。动物实验无法证明人体伤害

美国国家毒理学项目做过如下实验研究,虽然结论似乎是“有碍健康”,但距离人体实验证明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而且,其实验中的辐射剂量太大、暴露时间太长,远远超过人类日常使用手机的频率,遭到很多业界同仁的诟病和批评。

2018年3月26日~ 28日,美国国立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迎来了一个科学专家组,他们建议其辖下计划之一——美国“国家毒理学项目(National ToxicologyProgram)”调高手机射频辐射引发大鼠肿瘤的风险证据等级,其依据是总耗资2500万美元分别针对大鼠和小鼠进行的实验研究。大鼠是褐家鼠,小鼠是小家鼠,二者体型不同,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

实验对大鼠进行暴露的SAR值为每千克体重1.5至6瓦特,小鼠为每千克体重2.5至10瓦特。SAR值是在手机输出最大功率时给单位体重造成的辐射值。欧盟的法定最高值标准为2瓦特/千克,美国标准为1.6瓦特/千克,由此可见大鼠暴露的最低射频水平相当于美国标准的法定最高值。

实验每隔10分钟对这些实验鼠进行射频暴露,每天累计进行实验9个小时以上。实验为期2年,共有3000多只实验鼠参与。研究人员对每只老鼠的50个组织都进行了病理分析,甚至对尚在母鼠子宫里的幼鼠也进行了射频暴露实验和观测。

按照惯例,美国国家毒理学项目将致病因果关系的证据确凿程度分为“有确切证据”“有部分证据”“模棱两可”和“无证据”等4个级别。研究人员建议,鉴于实验结果,射频辐射导致雄性大鼠患上恶性神经鞘瘤,应由“有部分证据”调整为“有确切证据”;射频辐射导致雌性大鼠患恶性神经鞘瘤,由“无证据”调整为“模棱两可”。恶性神经鞘瘤发生的部位是心脏周围的神经组织。此外他们还建议,将辐射导致雄性大鼠患神经胶质瘤(一种脑部肿瘤)和嗜络细胞瘤(一种肾上腺肿瘤)的风险级别,调整为“有部分证据”。

研究人员还对多个非致癌性健康影响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射频辐射会破坏大鼠的脑细胞,而对于前列腺和脑垂体的影响仍为“模棱两可”,也就意味着并不清楚这些部位的肿瘤是否与射频辐射有关。研究还发现,射频辐射会造成新生大鼠及母鼠体重下降,尤其是在怀孕和哺乳期间暴露于大剂量的射频辐射中。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大鼠后来又都慢慢恢复了正常体重。至于小鼠,不管雌雄,在如此高强度的实验中身体均无大碍。

在人体研究方面,法国、瑞典等国学者曾发布过“重度使用手机会引起某些癌症”之类的研究结论,学界主流认为,这些研究结果尽管令人担忧,却并不能真正建立手机与癌症之间的必然联系。首先,这些研究有的是根据手机用户的自行报告,未必客观;其次,研究中的手机有很多是20多年前的产品,与当下人们使用的手机无法同日而语;最后,癌症的形成、发展往往需要数十年时间,而实验仅分析了5至20年的数据。

美加州发布手机使用指南

学界尚无明确证据证明手机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不过,有些人还是希望减少手机射频能量暴露,对此,美国加利福尼亚公共卫生厅2018年发布了《手机使用指南》,为他们提供指导。该指南主要包括两大原则。

第一是身体尽量远离手机,比如,在通话时将手机远离头部。手机对头部的辐射主要是“近场辐射”,当手机远离头部30厘米以上时,对头部的射频辐射将大大衰减。最好使用耳机,蓝牙或有线耳机都可以大大减少辐射;用发送信息代替通话;下载或发送大文件时将手机远离身体;手机放在背包、手提包或钱包里,不要放在贴身衣服口袋里,因为即使不使用,手机也会发射射频信号,除非关机或调整为飞行模式。

第二是尽量避免在手机释放高水平射频能量时使用:比如当信号微弱时,为保持信号连接,手机会发射更多射频;乘坐高速行驶的汽车或火车时,为了从一个手机信号基站转到下一个基站,手机会以更强的功率工作。用手机看视频或听音乐时,最好先将文件下载完毕,然后调成飞行模式,再进行观看或收听。

此外,该机构还提醒,睡觉时尽量将手机放置在距离身体几英尺(1英尺约30厘米)以外的地方,除非关机或调为飞行模式;无线耳机不用的时候尽量不要一直戴着,因为耳机只要处于开启状态就会发射微量的射频能量;不要使用“辐射防护服”或者其他声称可以屏蔽手机射频辐射、电磁波的产品,因为这些产品会干扰手机信号,可能会迫使手机发射更强的射频能量,人反而可能受到更多的射频辐射。

长期戴耳机或致“未老先聋”

蓝牙耳机的射频辐射很小,与其担心射频辐射过量,还不如注意如何正确使用耳机,以免影响听力健康。

美国《消费者报告》称,如果是在安静的环境中听音乐,耳机的类型或许没那么重要,当然,如果在很吵的地方,使用降噪耳机(包括入耳式与头戴式),可减少外部噪音渗入耳中,这可能是保护听力相对合适的办法。

据世卫组织的数据,目前全球约有11亿年轻人(12~35岁)因收听音频设备音量过大而面临不可逆的听力损伤。不少年轻人每天长时间戴耳机,可能面临“未老先聋”。

耳机使用时间过长,不管是通话还是聽音乐,耳膜与耳机振动片的距离太近,声波传导的范围小而集中,对耳膜听觉神经的刺激比较大,容易引起头晕、耳鸣、听力减弱或重听等,连续数小时乃至数十小时使用还可能引起突发耳聋。此外,耳机的耳塞对耳道会产生慢性刺激,引起炎症。很多人有在道路上边走边听耳机的习惯,从交通安全角度看,也并不可取。

世卫组织提出,安全的听力取决于声音的强度、时长和频率,暴露在85分贝以上8小时或100分贝以上15分钟,都是不安全的。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曾报道,目前还没有针对耳机听力损伤的具体研究,但可以确定的是,耳机音量调至85分贝以下比较安全。

猜你喜欢
电离辐射无线耳机电磁波
无线耳机是否损害健康?
2019年苹果无线耳机出货量占市场71%营收
神秘的电磁波
经常戴无线耳机会致癌?
低水平电离辐射危害小于不良生活习惯
降“奥”十八掌之投石问路
李君问:电脑眼镜能防辐射吗?
第二十一章 信息的传递
储粮害虫防治方法研究初探
随“声”随意 欧凡OA-G10 2.4G无线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