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环境下的人性考量

2019-09-10 02:42佚名
旗帜文摘 2019年4期
关键词:法兰西手提箱手稿

佚名

1942年7月13日,巴黎被德军占领两年之后,生活在法国的犹太裔女作家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在自己的寓所被宪兵带走,7月17日,她被运往奥斯维辛集中营,8月17日,她被送入毒气室惨遭杀害。从内米洛夫斯基被宪兵带走之日起,她的两个女儿开始了逃亡的生活,在逃亡过程中,母亲遗留的一只手提箱是她们唯一的精神寄托,虽然屡经危险,她们却从未放弃这只手提箱,因为其中装有父母的照片、家庭的证明文件,以及母亲留在世间最后一部小说的手稿——直到战争结束整整六十年之后,这部幸存的手稿才得以重见天日,这部珍贵的手稿,就是内米洛夫斯基尚未完成的小说《法兰西组曲》。按照她的设想,这部小说分为五部,截止到她被捕之日,她已在日益严峻的环境中完成了这部皇皇巨著的前两部,它们分别是《六月风暴》和《柔板》。

内米洛夫斯基是用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看待巴黎沦陷的,她在小说中以白描的手法展示自己看到的一切,为整部小说奠定了一种冷酷而又真实的基调。小说伊始即描绘出巴黎大逃亡的宏大画面,在内米洛夫斯基笔下,有上流社会的各色人等、形形色色的平民百姓,有乡村贫农,也有掉队的伤兵。这支庞大的难民队伍几乎堵塞了所有的道路,其中掺杂着飞机的轰炸声、儿童的叫喊声、父母的呼唤声,恐怖、血腥、悲壮,他们对自我的要求降低到生存的起点,个体生命丧失了尊严。内米洛夫斯基对人性的本质有着相当深刻的认识,当战争的阴影笼罩在法国上空,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他们其实都处于同一个起点上,他们每一个人也都面临着同样的抉择。如果没有战争,他们或许都是善良、普通的个人,但人性的自私往往只有在非常时期才会充分暴露出来,在严酷的生存面前,上流社会的绅士淑女公然撕下了自己道貌岸然的面具,一贯谨小慎微的平民则为了些许生活用品而相互撕咬、争夺,内米洛夫斯基最大可能地触摸到人性真实的另一面。

与我们过去经常看到的二战作品不同,内米洛夫斯基在小说中既没有丑化入侵者,也没有美化被入侵者,她笔下的法国人并不完全都是正义的化身,他们极有可能是贪婪的、自私的、懦弱的;她筆下的德国士兵也并非都是天生的杀人机器,戰争对于他们只是一项集体事业、一种国家荣誉,他们同样有感情、有个性,甚至也拥有一定的艺术天分。从内米洛夫斯基留下的手稿注释中可以看出,她对战争所取的旁观者视角显然是一种有意识的追求,虽然她明白最终完成《法兰西组曲》的计划“将取决于周遭的事情如何发展”,但她并不想让这些因素影响到自己对于战争冷静观察的态度——内米洛夫斯基不想以仲裁者的身份对战争的性质做出判断,她只想以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来还原战争的原貌,这种客观的立场,使她对二战的描述具备了信史的意义。

当然,由于《法兰西组曲》没有最终结稿,而其中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命运还在进一步展开之中,我无法预料小说的结局究竟如何。但正像作者本人所说的那样:“书本身就应当给人以未完的感觉……要让整部作品的主题统一起来,要简化整部作品,作品就应当在个人命运与集体命运的斗争中得到解决。无须表态。”这既使得小说有了一种开放性的结局,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

(:新民周刊2019年15期)

猜你喜欢
法兰西手提箱手稿
美媒猜特朗普“核手提箱”怎么移交
作家手稿
天价手稿
罗丹手稿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理论方法浅析
继续行走在通向远方的路上
“32小时围捕”震惊法兰西
列宁与他的“法兰西”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