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双
机器人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工具。机器人搭建、程序编写以及测试过程耗时费力,没有耐心、不懂合作的学生是做不好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和学生的接触,我对机器人课程“修身养性”的教学效果有了一些体会。
小鑫是我选定的机器人小组活动成员,他是一个学习比较懒惰的学生,耐心、恒心、交流表达能力都较差。为了能够让他尽快融入课程的学习中,我决定让他从最基本的机器人结构搭建开始。搭建看似简单和有趣,但却要求学生耐心、细致、坚持。起初,小鑫搭建的速度很慢,也经常走神,在我的监督下整整一个下午才能搭建出一个基本的机器人框架结构。但是完成后小鑫很有成就感,趁着他的高兴劲儿,我又教了他几点技巧,告诉他怎样才能让结构更稳定,小鑫听得很认真,记得也很仔细。接下来的日子里,小鑫学着耐心地针对困难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会了不断尝试。
两周后,小鑫用两个小时就能完成一套完整的机器人结构。而针对他不愿意与人分享、交流、合作的问题,我又和他进行了沟通。我发觉小鑫的想法太多,他有很多顾虑——“怕别的学生学会了超过自己”“怕别人弄坏自己的成果”“怕自己语言组织能力不好,被同学笑话”……可是机器人的学习目的以及学习内容本身都是不允许这种行为的,合作、交流和分工是機器人课程教学需要践行的重要教学目的。对此,我开始了自己和小鑫的合作之旅,在操作实践之余给小鑫“打打下手”,操作的过程中问问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要是那样做会怎么样”等问题。几次过后,我开始让别的学员替代我的角色。不到两周时间,我发现小鑫完全变了,变得会“偷懒”(安排别的同学帮助他完成任务)、变成了小老师(到处讲自己的操作技巧)。在与其父母和班主任交流时,他们都说小鑫现在变得有耐心了,做事不再毛躁,当然也更愿意表现和交流了。
看到这一切,我很欣慰。孩子的成长是多方面的,心智的成熟与思想上的融入集体、融入社会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机器人课程给学生带来了发自内心的快乐,让学生的意志品质与思想意识都能有所改变,而这正是我从事机器人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使命,我也将带着这项使命继续奋斗在工作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