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滢
中国古代音乐汇集了无数创造者用智慧构成心灵的和声,中原音乐文物以其丰富性、连续性和典范性,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从史前埙鸣笛音的蒙昧初声,到夏商周三代金声玉振的庙堂雅乐,再到两汉魏晋的歌舞伎乐,汇聚隋唐盛世歌、乐、舞于一体的综合音乐表演艺术,直至宋元明清从宫廷走向市井的“万家新声”。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形成了集歌、乐、舞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表演艺术,而隋朝的音乐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成就,创建了新的音乐体制,为唐代音乐繁盛的典型基础,史学家在研究文化时常将两代合称为隋唐时期。隋代张盛墓出土的彩绘陶坐部伎俑,以生动的姿态为我们展现了隋代乐舞的表演情景。
一、坐部伎俑概况
1959年5月,在河南省安阳市豫北纱厂附近发掘了一座隋开皇十五年(595年)的张盛墓,共出土随葬品192件,包括瓷器和陶器的俑类、生活用具和生活用具模型,数量较多,内容极为丰富,仅俑类就有95件,且大部分保存完整,为研究隋代统治阶级中上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其中有一组彩绘陶坐部伎俑,是隋代音乐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见证(图1)。
彩绘陶坐部伎俑共8件,都是女性形象,造型和服饰基本相同,全部为跽坐姿态,高17-19厘米,全身彩绘,黑发朱唇,色彩已大部分脱落,但仍可看出有的穿绿衣褐裙或红衣红绿竖条裙。她们梳着平髻,髻后插有梳子,身穿小袖短襦,紧身长裙,裙腰高系,并以丝带系扎,腰间垂裳似袱,长裙铺地。其中,七女俑手中执不同乐器,另外一女俑双手无物举于胸前。持乐器的俑分别执铜钹、琵琶和曲项琵琶(一为四弦,一为五弦)、竖箜篌、横笛、筚篥、排箫。无乐器的女俑有学者认为其手呈打拍状,是乐队指挥,也有学者认为是原有乐器丢失所致。这组坐部伎俑姿态生动,乐器基本完备,与同时出土的另外3件舞俑,呈现出热闹的演奏盛况,再现了隋代伎乐的配置情况。
据墓志铭记载,张盛,字永兴,生于北魏景明三年,卒于隋开皇十四年,出身名门,世代为官。隋代立国后,他从县令升至征虏大将军、中散大夫,地位显赫,属于上层贵族阶级。因此,墓中随葬品非常丰富,较全面再现了隋代社会上层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坐部伎乐器研究
坐部伎乐队具体使用哪些乐器品种,在历史文献中没有精确记载,不过可从考古发掘音乐文物资料分析。陕西唐代李寿墓室北壁乐舞壁画中一组坐式演奏乐队:由12名乐伎组成,全部坐式,分别演奏箜篌、五弦、琵琶、筝、笙、横笛、排箫、筚篥、钹、鞞鼓、腰鼓、贝等12种乐器(图2)。把隋代张盛墓出土的这组彩绘乐俑与唐代李寿墓壁画作比较,虽然种类没有唐代丰富,但是琵琶、箜篌、笛、排箫等丝竹乐器非常齐全,可以说是乐队的主体,明显看到代际的传承关系。
在张盛墓出土这组陶俑使用的乐器中,中原传统乐器和外来乐器兼而有之,曲项琵琶、竖箜篌、筚篥和钹属于外来乐器,排箫、笛属于中原地区传统乐器。《通典》上记载,“坐部伎”多以琵琶为主演奏乐曲,是西域音乐在中原广泛传播的见证。
排箫是中原传统乐器,属于吹孔气鸣乐器,由一系列管子构成的竹管,按由长到短或由短到长的顺序排列,用绳子、竹篦片编起来或用木框镶起来。古排箫由10至24根管组成。最早的排箫出现在西周初期,汉代时期盛行,在各代宫廷雅乐中都占有重要位置。这组乐俑中的持排箫者,正双手捧着乐器放置嘴前吹奏(图3)。
笛是中原传统吹管乐器,最早出现在8000-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东周时期就已经流行。新石器时代的骨笛使用鹤类尺骨制成,等分刻孔,竖吹,而经过发展演变,楚国文学家宋玉在《笛赋》中提到的笛,已近似于现代的笛,是横吹。张盛墓伎乐俑手中所持的横笛出土时已经残损,经过修复才得以复原。这组乐俑中的持笛者,正横握笛子,凝神吹奏(图4)。
我国古代的琵琶包括直项琵琶和曲项琵琶。直项琵琶在汉魏时期取代先秦瑟的地位,在相和诸曲丝竹乐队中大放光彩,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在汉魏时从西域传入我国,以其丰富的技法和高超的音乐艺术,在隋唐坐、立部燕乐乐队中起主导作用。直项琵琶是我国传统乐器,直柄圆形共鸣箱,最早出现在秦代,秦、汉时期又被称作“秦汉子”,在唐代传入朝鲜和日本,发展成为当地雅乐的重要乐器之一。曲项琵琶为半梨形共鸣箱,经过演化成为今天常见的琵琶。仔细观察这组乐俑中弹拨琵琶的女俑,有一女俑使用了半梨形直项琵琶,五弦,右手手指弹拨演奏,而另一女俑使用曲项琵琶,四弦,不是用手弹,而是用一个长方形木拨子来弹拨琴弦(图5、6)。古代弹五弦琵琶,多以这种木拨子弹奏。直到唐太宗时期,用手弹琵琶的弹奏方法才推广开来。
筚篥,原为古代龟兹语的译音,是我国古代西域的一种吹奏乐器。初用骨器,后改用竹子,以芦为簧,以竹为管,按孔有八,前七后一,竖吹发音。它是演奏《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等的重要乐器之一,十六国时期传入中原。这组乐俑中持筚篥的,双手一上一下按孔,口含乐器吹奏,似正專注演奏(图7)。
箜篌是西域胡乐的一种,分为卧箜篌和竖箜篌。卧箜篌最迟在战国时期已从中亚、西亚传入我国的新疆地区。竖箜篌最早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由狩猎的弓演变而来的,主要以船形共鸣箱为代表性特征,汉武帝开通西域以后,慢慢传入中原。《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演奏时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箜篌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这组乐俑演奏箜篌者,上身微前倾,双手正拨动琴弦(图8)。
钹是源于西亚的一种打击乐器,铜制,两面为一副,呈圆板形。这种乐器最早出现在古埃及和叙利亚,在东汉时传入我国。在隋代,铜钹主要用于天竺、西凉、龟兹、安国、康国五部乐中。唐代更甚,十部乐中有七部都用到钹。这组乐俑中持钹者左右手各持一个圆板,正准备碰撞打击(图9)。
关于空手乐俑,后文另有探讨(图10)。
三、中原乐器发展与坐部伎
中国古代乐器源远流长,随着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不断有外来乐器传入,融入华夏原有音乐文化体系,为音乐文化的多元融合提供了物质基础。《周礼·春官》中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八音”:“金音”也就是青铜乐类,有铙、钟、镩、钲、铎、铃、錞于、句鑃等;“石音”有编磬、特磬;“土音”有埙:“革音”是各类鼓;“丝音”有古琴、古瑟;“木音”有祝、敌、板;“匏音”有笙、竽;“竹音”有箫、笛、管、篪等。夏商周时期,黄河中游的华夏音乐被视为王室音乐之源头和传统音乐文化的主流,以钟、磬为主奏乐器的庙堂雅乐,成为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主体,“金声玉振”就是这一时期华夏正声庙堂雅乐的特色。汉代开通西域后,西域文明传入中原,融汇于华夏音乐文化之中,中原音乐文化大量吸收西域音乐文化精华。这一时期进入中国的西凉乐的乐器组合,已有钟、磬、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琵琶、笙、箫、筚篥、小筚篥、笛、横笛、腰鼓、齐鼓、担鼓、铜钹、贝。南北朝期间,随着中原周邊民族的内迁,鲜卑、龟兹、疏勒等西北少数民族音乐及天竺、高丽等外国音乐陆续传到中原地区,与中原传统因素产生了碰撞与融合,使中原乐器组合更加丰富。隋代中亚、西亚、南亚等地的乐器与中原传统乐器相互交融、影响更深,出现了许多新的乐器组合形式,为唐代音乐文化繁盛奠定了基础。唐代是音乐发展鼎盛期,乐器类型众多、艺术形式多样,创作出大量优秀的器乐作品,形成丰富的音乐文化。
关于坐部伎相当于一支小型乐队,一般为3-12人,大量记载始于唐代,但坐部伎的称谓最早出现在隋代。隋文帝始分雅俗二部,设立“七部乐”“九部乐”,初唐时沿用隋代乐队设置,玄宗时加入新乐部,设“十部乐”。《唐书·礼乐志》卷二一记载:“燕乐,高祖即位仍隋制,设九部乐,燕乐伎乐工舞人无变者。”根据文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玄宗时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通典》卷一四六记载:“若寻常享会,先一日俱坐立部乐名上太常,太向上封所奏。御注而下及会,先奏坐部伎,次奏立部伎,次奏谋马,次奏散乐。”“坐部伎”和“立部伎”都是唐代宫廷乐舞的一种编制,又是唐代宫廷乐舞的一种类别。
坐部伎所用乐器以笙、笛、筝、琶之类丝竹吹奏弹拨乐器为中心,主要演奏以“燕乐”等为代表的宫廷各部乐;立部伎所用乐器以笛、板、鼓之类打击乐器为主,主要演奏其他杂乐和伴奏散乐、百戏表演。坐部伎有六益,依次为《蒸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立部伎有八部,依次是《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乐圣乐》。白居易《立部伎一一刺雅乐之替也》描绘:“……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鸣。笙歌一声众侧耳,鼓笛万益无人听。立部贱,坐部贵……”《新唐书·礼乐志》载:“太常阅坐部伎不可教者隶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总结起来,从演奏的场合、技艺、曲目、风格等来看,坐部伎等级高于立部伎,因而坐部伎选拔、培养极其严格,造就了一批极具才华的音乐家,把唐代宫廷音乐推至高峰。
四、坐部伎比较研究
虽然坐部伎的精确记录缺乏,乐队配置未有统一的研究参考,但通过比较隋唐两代考古发掘成果,或可把握其规律。以下将张盛墓出土彩绘陶坐部伎乐俑的乐器进行比较并初步辨析。
1992年,河南巩义北窑湾发掘一批唐代墓葬,其中M6墓葬出土彩绘伎乐俑6件(图11)。这组乐俑每3件一组,跽坐于一块长方形托板上,俑高13-17厘米。这组乐俑的表演类别分别是吹笙俑、唱歌俑(奏乐俑)、弹琵琶俑、击板俑、筚篥俑,另有一俑手部残缺。通过与张盛墓坐部伎乐俑比较,弹琵琶俑、筚篥俑乐器或演奏姿态一致。将两组乐俑中空手的乐俑做比较,巩义北窑湾唱歌俑双手相握于身前,张盛墓俑双手似打拍子或持乐器。而通过与巩义北窑湾吹笙俑比较,张盛墓空手乐俑的姿态与之极其相似。
1973年陕西三原县发掘唐代李寿墓,墓道、过洞、天井、雨道、墓室绘满了壁画,墓室北壁东部绘封建贵族庭院一座,其中院内的左下角绘乐舞一组(图12)。4名跽坐的女伎分别持竖箜篌、筝、四弦琵琶、五弦琵琶、笙等乐器在演奏,另有一跽坐女伎手部图像残缺。通过比较,张盛墓坐部伎乐俑中弹直项琵琶和曲颈琵琶俑、箜篌俑乐器或演奏姿态一致,而吹笙俑与张盛墓空手乐俑的姿态极其相似。
从文献资料上看,隋代“九部乐”中,龟兹伎所用乐器组合中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筚篥是燕乐常用乐器。因此笔者认为张盛墓中空手乐俑实际上应是吹笙俑。而通过与唐文物资料对比,虽然唐玄宗时正式设立坐、立部伎,但张盛墓这组坐部伎乐俑的出土,当是隋代作为唐代坐部伎雏形的实物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