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教材是一个语文老师的基本能力

2019-09-10 01:17:47陈水华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1期
关键词:重建教材教学

摘 要:语文老师首先需要将文本拆解开来,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然后指导学生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拆解过的文本进行重建,使之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内在需要和认知体系。

关键词:教材;教学;拆解;重建

随着社会体制与教学机制的转型,语文教学改革的声音此起彼伏,带动着教材、课程、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的变革。面对种种变数,教师极易感受到高速运行的时代快车带来的不适,进而困惑重重,产生与时代发展的隔离感。语文教师需要一种基本能力,可以让自己从容而淡定地面对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在时代发展的轨道上良性运行,能够时刻把握语文教学的脉搏,感受围绕语文教学而展开的变革的气息。解读好语文教材,提升解读语文教材的能力,即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够帮助语文教师以不变应万变,变而不惊,动而不乱。

一、解读教材的常见类型

按照解读的目的、意义和目标,可以将教材解读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教材的专业解读、教材的个性解读和教材的教学解读。

1.教材的专业解读。

此种教材解读侧重于文本的深入解读,结合作者的主要经历、写作背景、写作动机、主要作品、风格特点等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它来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甚至可以挖掘出作者的潜意识和无意识,以便唤醒读者的阅读盲区,产生阅读共鸣,给他人以借鉴与指导。其优点是可以拓宽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内容、提炼阅读心得,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其缺点同样突出,一是对教师的专业阅读水平要求较高,一旦教师的专业阅读水平达到此类教材解读的要求,则极易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荒诞;二是对学生的悟性要求较高,如果学生的悟性跟不上专业解读的步伐,则极易造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生疏感。因此教材的专业解读在语文教学中并不适宜长期使用。

2.教材的个性解读

此种方法是教师围绕教材文本的某一个方面进行自圆其说的解读,解读者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水平、参考资料等试图对文本作出别出心裁的解释,从而构建一个自我的阅读体系。此种解读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甄别材料的能力,也有利于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其缺点是容易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能否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既与教材文本是否存在个性解读的条件和价值有关,也和学生积累的与文本相关的参考资料的多少有关,稍有不慎,即可能导致结论有余、论证不足的消极结果,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反馈、检测与完善。因此教材的个性解读在语文教学中很少出现。

3.教材的教学解读

教材的教学解读是指教师变换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问题的生成,尽量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这些生成的问题或是文本内容,或是文本情感主旨,或是文本结构特点,或是文本语言特点……无论具体所指为何物,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阅读方法是其灵魂与宗旨。换言之,教材的教学解读看似着重教材分析,实则心系学生,旨在以教材分析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方法的指导,直至带领学生会阅读、愿阅读、想阅读、爱阅读。只有當学生的阅读上升到一种自律、自觉、自省的层面,语文教学才能纲目并举,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教材的教学解读才是语文教学的常态与长久动力。

二、如何对教材进行教学解读

既然教材的教学解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生成教学问题,那么就意味着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最高目标。据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教材进行教学解读。

1.依据文本的文体特点来进行教学解读。

不同的文体,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不同的结构安排、不同的主旨意蕴,因此设计教学的切入点、侧重点、目标等也就不同。小说有小说的读法、散文有散文的读法、诗歌有诗歌的读法、议论文有议论文的读法……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分析到最后便是林冲的典型意义,学生是不难发现其“官逼民反”的主旨承载的,但为何这一主旨在林冲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呢?这正是教师需要花火候的地方。至于《小狗包弟》,读到最后当然是对巴金老人的剖析与尊敬,巴金老人借小狗包弟被解剖一事,又何止不是在解剖自己呢?

2.依据文本的篇幅长短来进行教学解读。

一般而言,语文老师会对两类文本的教学感到棘手,一是篇幅很长的文本,二是篇幅很短的文本。前者内容很多,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处切入;后者内容较少,三言两语,似乎即可将讲完,然味道全无,亦不知从何讲起。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总体来说,可以遵照“长文短教,短文长教”的原则,即长文要敢于过滤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沉淀下教学价值较高的问题,大做文章。短文则需要立足某一个点,或丰富,或补充,或延伸,使教学内容变得饱满、厚重。如教授鲁迅的长文《祝福》,可设置“祥林嫂之眼”“祥林嫂之死”“祥林嫂之意义”等三个母问题,然后牵连出祥林嫂前后两次在鲁镇的不同遭遇、鲁镇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时的社会现实等子问题,从而深入领悟鲁迅先生笔下“祝福”的深刻含义。设计《登高》一课的教学,则可立足其中的一“悲”字,结合全诗,挖掘出其“悲”的九重内涵: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久作客,三可悲;又当秋风萧瑟,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独自登高,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国家动荡,九可悲。在“悲”的内涵上又结合杜甫的独特经历、忧国忧民的情怀使之进一步细化,自然能够表现出杜甫这一诗人形象,增强学生对诗人形象的认知与感受。

3.对文本的拆解与重建。

文本的拆解要依据内在结构和行文思路,或压缩,或概括,或调序,使之变得更紧凑,更易于教学的伸展与收缩。这些拆解可以文本内容,也可以是文本结构,也可以是文本语言,还可以是文本技巧等,取决于教师设计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就像一座山,是横着看,还是竖着看;是远观,还是近玩,依赖于观山者的角度。但拆解只是方式,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重建。语文老师要帮助学生建造一座阅读的家园,要有阅读方法的“砖”,要有阅读兴趣的“瓦”,还要有阅读能力的“梁”,直到学生能够在阅读的家园里闲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

作者简介:陈水华,男,1979.11,汉族,江西吉安,本科,高中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重建教材教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红十字骑士的死亡与再生
用镜头“重建”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