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如青 吴颖 茅俊
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之间的融合发展实践,既可发挥单个核心城市的规模经济,避免单个核心城市规模过大产生“大城市病”,又可通过规模互借放大城市群的规模经济。长三角将是中国未来一段时间人口集聚的重要区域之一。杭州需要站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高度,主动借势借力上海发展,打造“上海—杭州都市圈”,通过服务和支持上海,打造全球卓越城市,让杭州更好地利用上海这个平台壮大自己、链接全球。
五大城市群的融合发展实践
京津冀城市群:北京和天津。京津冀城市群区域面积2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2亿。2018年,北京和天津GDP分别达到3.0万亿元和1.9万亿元,年末常住人口分别达到2154万人和1560万人。京津直线距离约为120公里,已有京津城际高铁联通,运行时间仅为33分钟。按照规划,两地之间将会形成京津城际、京沪高铁、京唐城际、京滨城际、天津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联络线5条高铁通道。
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和深圳。粤港澳大湾区区域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为7000万人。2018年,广州和深圳GDP分别达到2.3万亿元和2.4万亿元,年末常住人口分别达到1490万人和1303万人。广深直线距离约为140公里,已有2条铁路和2条高速公路联通。按照规划,以东莞地铁为转换枢纽,广州地铁可与深圳地铁无缝对接;规划建设广深第二高铁,广州到深圳仅需15分钟;时速600公里的磁悬浮铁路也在规划研究中。
成渝大城市群:成都和重庆。成渝大城市群区域面积18.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9500万人。2018年,重庆和成都GDP分别达到2.0万亿元和1.5万亿元,年末常住人口分别达到3102万人和1633万人。成都和重庆相距约为310公里,现有南中北3条高速公路和1条高铁联通。其中,成渝高铁已实现两地通行时间小于1.5小时,发车间隔仅为10余分钟。按照规划,两地间将会建设时速600~800公里高速磁悬浮铁路。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东京和大阪。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区域面积3.5万平方公里,人口将近7000万,超过日本人口的60%。2017年,东京和大阪GDP分别达到9723亿美元和1863亿美元,年末人口分别达到1363万人和268万人。东京和大阪相距约为550公里,主要通过东海道新干线和名神、东名高速公路连接。2014年日本开建连接东京和大阪的中央新干线,采用超导磁悬浮技术,东京和大阪最快通行时间将会缩短到67分钟。
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纽约和波士顿。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区域面积1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6500万,包括纽约、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五个核心城市。其中,2017年,纽约都市圈和波士顿都市圈GDP达到1.7万亿美元和0.4万亿美元,年末人口分别约为2000万人和约为500万人。纽约和波士顿相距340公里,两地建立起了综合交通走廊,通过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进行联通。
核心城市融合发展的
基础、方式、前提
核心城市融合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建立综合交通走廊。一般而言,核心城市空间距离都在100公里以上,传统交通技术条件之下核心城市可以独立发展。而现代交通技术重塑经济地理,让核心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可压缩到30分钟以内,从而融合发展成为一个更大的城市空间体系。
核心城市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寻求错位互补发展。例如,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着重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天津着重发挥港口城市功能。粤港澳大湾区中,广州着重发挥门户城市功能,深圳着重发挥经济创新职能。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的五大核心城市定位清晰,波士顿是电子城,纽约是金融城,费城是军工城,巴尔的摩是钢铁城,华盛顿是政治城,错位发展,形成合力。
核心城市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主动应对虹吸效应。成功经验包括:波士顿应对纽约的虹吸效应,发挥名牌大学云集优势,集聚青年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圳借助改革开放的体制优势,积极应对香港和广州的虹吸效应,实现经济总量赶超。经验教训包括:天津应对北京虹吸效应不力,客观上恶化了北京“大城市病”;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呈现东京“一极集中”现象,东海道新干线不仅不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反而成了东京虹吸资源的大通道。
如何推动杭州和上海融合发展?
推进城际关系研究。吸取京津冀协调发展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发展的教训,主动避免和应对上海单向虹吸杭州资源的现象。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和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内部都市圈之间良性竞争、错位发展、协调共进的先进经验,进而得到都市圈之间从简单竞争到良性竞合的客观规律,用于指导沪杭融合发展实践。
提升通道设施能力。树立交通通道建设先行理念,科学预判沪杭两地的交通通道需求规模。高度重视杭州火车东站已经预留高速磁悬浮铁路的线位,推进研究沪杭高速磁悬浮铁路和沪杭高速铁路二通道建设的可行性。抓紧推进沪乍杭铁路建设,打造沪杭沿湾通道,加快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推动沪杭甬高速公路、杭浦高速公路智慧化改造,推动铁路网、高速公路网、航道网、轨道交通网、快速路网互联互通。
丰富融合发展载体。突出高铁枢纽的支点作用,最大限度地兼顾高铁枢纽交通功能和附加功能。突出产业平台的对接作用,通过依托钱塘新区、城西科创大走廊、湘湖和三江汇流区域、世界文化遗产群落在内的四大高质量发展平台,全面对接上海优质教育和高端人才要素,着力补齐杭州科技、教育和人才方面的短板。发挥杭州驻沪办事处作用,强化沪杭对接沟通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及时传递双方合作事项。
增强融合发展动力。长三角城市群面临京津冀城市群和粤港澳大灣区的激烈竞争;长三角内部,上海—杭州都市圈和南京—合肥都市圈形成激烈竞争。只有沪杭融合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胜出,反之可能会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面临高端资源流出。应提升融合发展站位,实现沪杭之间政策协同、规则协同、标准协同和要素协同,探索沪杭之间错位发展更多渠道。例如,杭州强化与上海金融科技服务对接,形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杭州金融科技中心”良性互动、错位发展格局。
畅通融合发展机制。强化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依托省际“三级运作机制”,谋划和推进一批沪杭融合发展的具体项目。发挥杭州都市圈作为一个整体力量对接上海,启动编制杭州都市圈对接上海大都市的专项规划。进一步发挥杭州市级部门的积极性,创新杭州服务借力上海“十大行动”的机制,建立和完善与上海相关部门的沟通渠道。
本文系杭州财政经济研究会课题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