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希玲
摘 要:幼儿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来来,除了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发展状况之外,培养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同样重要。当代幼儿心理健康存在不同的问题,针对当代不同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不同的对策。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急剧发展的网络社会时代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一边接受外界世界的丰富多彩间接经验,另一边自己生理心理也都在积极地发育。在这一历程中心理波动,情绪起伏都是正常的,但心理情绪,个性发展未得到正确的调整则可能形成对成长极不利的"心理障碍"。所以健康的心理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当代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幼儿心理容易会产生焦虑。儿童会产生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尤其当今社会初为父母,做父母的也会焦虑,同时孩子也有些焦虑,很多孩子会产生敏感、无安全感、分离焦虑等。
第二,幼儿心理产生恐惧与失眠 。恐惧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儿童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会出现回避、退缩行为、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情绪不稳,甚至有些幼儿过度的依赖某物等心理问题,比如,在幼儿园午睡中,孩子如果没有自己所依赖的物品则会失眠,恐惧。
第三,多表现为攻击性。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行为。我见过案例的幼儿,这位小男孩经常喜欢搞恶作剧,琢磨他人,给他一个玩具立马就拆坏了,带他参观菜园子,他会把一些菜都拔出来或者折断。这类孩子不单单是有破坏行为,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原因所引发攻击行为。
第四,性格方面多表现孤僻。由于心理问题导致有些孩子性格孤僻,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儿童经常会感到孤独,缺乏社会方面的交往,不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一个人玩耍反而高兴,常常自得其乐。同时他们也会对某物品产生特殊的兴趣,对一些物品爱不释手。性格执拗且孤僻。
为了培养幼儿能够形成健全的个性,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可以从一下几点来进行培养:
一、保持和谐夫妻关系以及和睦家庭氛围。曾经有一个对3000名学龄儿童的心理调查,有一条是:“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回答最多的一条是:我害怕爸爸妈妈吵架,他们吵架的样子好凶!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和谐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心理的必要条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成长,他们会感到自由、舒畅、温暖、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父母要参与教养,尽可能亲自抚养和教育孩子。现在父母更多将自己的孩子转托给长辈以及教育人员抚养,尤其当代家长的生活以及工作压力,使得他们作为父母很少參与幼儿教养。然而,一方面,幼儿有与父母在一起的强烈的心理需要,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感情饥饿和被遗弃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则会影响幼儿独立性以及个性的发展。所以作为家长应更多的花费时间亲自抚养和教育幼儿,给予孩子健康的心理安全感。
三、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建立良好社会关系。当代的孩子物质环境以及条件优渥,更多的生活经验是满足感,往往在心理承受力较弱。在培养孩子独立个性的时候,可以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所以在学前期就要建立良好的个性品质,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合作行为,合作能力。要使孩子意识到与人合作的价值,可通过游戏来进行。以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发展。
四、家园同步,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例如,有的家长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于是,会有一些孩子,在幼儿园里表现很好,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可通过家长会、半日开放活动、家园共育栏和家长学校讲座等,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心理常识,掌握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以便采取有利措施,家园配合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工作。从而真正达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相互配合,共同保证幼儿心理健康。
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孩子一生。未来的社会需要心理健全和环境适应能力良好的孩子,作为跨时代的这一代家长不能仅局限于物质的满足,更应注重心理健康的培养,许多父母显然在意识中关注的仍是身体健康对于孩子人生成长的重要性,而没有在意所谓的"心理疾病"的危害。所以,当代父母应更多的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 宋君凯.大连市 5 岁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 张丽霞.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甘肃教育,2019(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