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璟瑜
幼儿园教育,不管是课程、环境、管理,亦或是教师发展、教育内容、教学策略等,最终都应该指向幼儿,落实在幼儿发展上。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局2019年教育工作要点为指导,我园持续落实“课程游戏化”思想,助力全园教师,提升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一、提升教师的课程审议能力
幼儿园课程的建设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性的活动,需要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对课程实践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商议并作出选择和决策。我园在全园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进行了园本课程的建设,并且运用我们的“三审审议法”进行反复讨论和权衡,及时修正和完善。
(一)分层式审议的优化点
在一学期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清晰发现“三审审议法”中存在的不足,我园重点补充完善“三审审议法”,从两个方面进行落实。
1.双通道审议方式
课程的开展,自上而下,先通过教研部门审议,再年级组商讨,最后班级实施后完善,虽然课程的兴趣点来自于孩子,但是落脚点自上而下,存在局限性。我园双通道开展,及时反馈,不但自上而下把握课程方向,更是要自下而上反馈课程实施问题,形成双通道循环式审议。
2.“3+x”监督模式
三审审议法在实施过程中必定存在瓶颈和漏洞,我们利用“3+x”监督模式完善审议过程。监督团队包括:家长、专家、乡村骨干、特级教师等,及时为我园的课程审议查漏补缺。
(1)家长理事会
由幼儿园的家长代表组成,参与课程的监督,从家长的角度提出课程开展的意见建议,以及提供相应的志愿服务,并且根据课程的需要提供丰富的资源,更好的补充完善课程内容。
(2)专家顾问团
专家们把幼儿园课程整体方向和实施步伐,定期对课程进行理念性的指导,制定相应的策略,促使课程不断完善和推进。
(3)骨干管理社
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不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反馈,对课程形成修改意见,保障课程的全面贯彻和实施。同时针对生成活动,指导教师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反思。课程小组汇总监督团队的建议,并进行修整,修整后再次进行集体审议并向监督团队发布最终的课程实施成果。
(二)漏斗状聚焦的切入点
在我园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对于幼儿的经验获得重点放在了幼儿知识技能的提升,其波及的学习内容较广,面面俱到,本学期要更加聚焦幼儿长远品质的提升,漏斗状聚焦品质的学习。
1.生活习惯的潜入性规范
刚入园的幼儿是进行生活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诸多能力的迅速发展时期,幼儿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其中的制度、规则的遵守也十分重要。所以,小班重点放在帮助幼儿潜移默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方面,如饮食習惯、睡眠习惯、自理能力等。运用趣味性的教育方式,家园合作,共同教育。
2.交往品质的延续性获得
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在未来的互助型社会中尤为需要。本学期,会更多地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氛围,为幼儿建立良好的亲子、师生、同伴关系提供平台,让幼儿从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并且发展独立的人格,提升自尊、自信。
3.学习习惯的精准性培养
大班的幼儿需要面对从游戏活动为主的一日活动形式过渡到以学习活动为主的小学生活,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以后的小学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本学期对于大班幼儿,我们将利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加大学习习惯培养的比重,如:书写习惯、阅读习惯、倾听习惯等。
二、提升教师的高效观察能力
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强调,幼儿园教师应具有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我园教师已经具备了日常观察的能力,本学期,我园将提升教师高质量的观察能力,让教师具备更加专业的观察方法,做出更加准确的专业判断。
(一)质化识别能力
提升教师的质化识别能力,包括:一日记录、特别事件记录、实时记录等,可以采用便签、录音、录像等方法,提取幼儿兴趣点。质化识别便于教师掌握并实施,也便于教师日后分析。
1.一日记录。对幼儿进行连续的比较系统的记录,对于比较特别的幼儿更为适合,可以有针对性的记录幼儿的某个方面,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记录。
2.特别事件记录。将老师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事件用描述性的语言进行记录,不特定某一个幼儿,而是将比较特殊的时间记录下来,并且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
3.实时记录。对活动中发生的即时性事件进行记录,通常是短暂的,持续事件不长的突发事件,可以是便签式记录、照片记录、语音记录等等,这类记录效率更高。
(二)量化识别能力
提升教师的量化识别能力,包括:时间取样、事件取样、图示数据等,利用具体的数字进行分析,帮助了解幼儿的实际水平,并进行显性的比对。
1.时间取样。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进行观察,事先确定观察内容,记录在一定时间内的出现次数。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数据,便于对一群幼儿进行观察。
2.事件取样。根据事件的自然发生进行记录,追随发生的背景、原因、行为,如:冲突行为、连续跳跃能力等等,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集体中某种行为发生的人数。
3.图示数据。利用柱状图、直方图、饼图、曲线图等方式呈现观察后的数据,更直观的表现观察内容与结果。
三、提升教师的成果呈现能力
课程的成果呈现能力需要教师描述、解释、分析观察的结果,需要超越白描并赋予意义,并且努力挖掘行为或时间背后的意义。我园利用多种方法提高教师的成果呈现能力,帮助教师摆正立场和价值观,寻找最为合适的分析线索。
(一)理念培训,理解内涵
针对教师的实际需要,开展课程理念培训,采用讲座与案例剖析相结合的方式,梳理共性的规律,进一步理解课程的内涵。1.开展年级组内的生成案例分享会。班与班之间及时交流,从别人的生成故事中拓宽思路,让自己的课程内容更丰满。2.开展全园性的专家解读。课程的实施理念需要专家进行纵向把控,邀请专家入园,能够避免老师们走歪路、走错路。3.园与园之间的联合讨论。邀请联盟园联合开展课程活动,联盟园之间互通互助,互惠互利。
(二)主题培训,引领实施
先行的实践性培训,可以让教师更好地领悟课程理念和操作要点,让教师在小组内的教学实例中借鉴教学方法,获得教学启发。我园开设了六个先行班,在班内开展个性化的班本课程。我们延续实验班的开展模式,拓宽到全园,利用自由分组的形式互相组合,开展小组式的个性化课程,小组内的互相分享实施方法,共同获得教学启发。
(三)策略培训,有效提升
跟进策略培训,让零散的经验获得了有效的提升,为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提供不竭的动力。如:指导教师在撰写课程故事时有针对性的问题思考:“幼儿的基本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环境是否适合幼儿?”“幼儿的行为是因何而起?”“幼儿的行为是否想寻求注意?”。又如:指导教师在撰写课程故事时寻找时间发生的原因:“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否因家庭环境影响?”利用有效的策略,提升教师课程故事撰写的能力。
幼儿的深度学习是自发产生的一种学习状态,是建立在老师的高质量观察和潜心研究的课程活动之上的,教师的能力得到提升,才能最大限度出发深度学习的持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