鸸鹋是世界第二大陆地鸟,也是澳大利亚特有的鸟类,和袋鼠一起成为澳大利亚的象征,登上澳大利亚的国徽。不过,鸸鹋最初在澳大利亚的地位并不高,更悲催的是,还曾经作为罪大恶极的“头号罪犯”被追杀。
1932年,在全球经济大衰退的高峰期,农民生活日益贫困,澳大利亚却迎来了干旱的夏天。雪上加霜的是,在小麦即将收获之际,成千上万的鸸鹋竟涌入农田,它们不仅疯狂吞食小麦,还踏坏农田。农民的困境进一步加剧,愤怒的农民请求澳大利亚政府消灭鸸鹋。澳大利亚国防部部长于是派出皇家炮兵团的马里帝兹少校做指挥官,全权负责此次行动。
第一次射杀场地在西澳大利亚的坎皮恩镇大农场。马里帝兹以为打鸟而已,并没有太在意,带人携带机枪,信心十足地守在埋伏圈附近。鸸鹋出现后,马里帝兹立刻下令开枪,鸸鹋却分成几小队以惊人的速度逃到机枪的射程外。当天,只有12只鸸鹋被射杀。几天后,马里帝兹等人再次伏击它们。出人意料的是,机枪卡壳了,鸸鹋趁机吃饱并逃之夭夭。
虽然行动失败了,这时马里帝兹发现了一个现象:鸸鹋每次被射杀时,总有一只领头鸸鹋“指挥”其他鸸鹋先逃走,它自己最后才逃离。于是马里帝兹决定改变策略,把机枪安装在卡车后面,准备“擒贼先擒王”,让狙击手瞄准射击。但是,司机全速驾驶,车颠簸得厉害,狙击手根本无法瞄准。而领头鸸鹋好像觉察到了异样,开始不停地变换方向奔跑。一会儿工夫,它就把卡车引到了河边。河水太深,卡车无法行驶,会泅水的鸸鹋很快消失在了马里帝兹的视线中。这次大规模的“围剿”就这样草草收场了。大量的鸸鹋继续“骚扰”西澳大利亚,当地农民不堪其扰,强烈请求政府继续围剿鸸鹋。
马里帝兹再次被任命为总指挥。这次他吸取教训,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他们在当地居民的配合下,把鸸鹋经常“入侵”的麦田用铁丝围了起来,准备把鸸鹋引入包围圈,来个“瓮中捉鳖”。终于,几百只鸸鹋进入了“包围圈”,士兵们开始疯狂扫射。听到枪声的鸸鹋狂奔着跳出铁丝网。受伤的鸸鹋却不退缩,直接向前跑,冲向士兵,用嘴巴啄士兵,用翅膀扑打他们。四面受敌的士兵只得扛着枪逃命去了。
马里帝兹费尽艰辛组织的“鸸鹋大战”收效甚微,他们用了一万发子弹,只消灭986只鸸鹋。尽管澳大利亚的农民仍然抱怨鸸鹋的“恶行”,但是,澳大利亚国防部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他们怕军方遭受更惨重的损失。
经过这一次冲突,鸸鹋却因祸得福,澳大利亚政府出台法律保护鸸鹋,至1988年,相关法规已陆续完善。由于鸸鹋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鸟,而且一般只会向前奔跑,不轻易后退,澳大利亚人认为它象征着一个永远迈步向前的国家,鸸鹋就这样“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澳大利亞的国徽。这样的幸运,恐怕也只有鸸鹋能遇到了。
(据《百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