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应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润滑剂作用的“老人会”,因失管失治,近年竟在部分地方出现涉黑涉恶等情况。部分地区“老人会”涉黑涉恶案件日渐多发,成为基层治理隐患,折射出管理的长期缺位。
问题:涉案渐多成治理隐患 “2018年,福州市长乐区鹤上镇干部到路北村宣布村党支部副书记的任命,就遭到了‘老人会’的干涉。”福州市长乐区公安局民警范建胜说,当时,“老人会”组织村民现场放话:“副书记要由老人会来任免,你们不能宣布”,致使任免程序难以进行。乡镇干部准备离开会场时,又遭到围堵,直到公安民警到达现场,事态才得以缓和。
之后,为牟取利益,路北村“老人会”原会长李某民组织部分村民到长乐区政府外敲锣打鼓、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影响十分恶劣。
不仅如此,个别“老人会”负责人把当地工程项目看作“唐僧肉”。福建省纪委监委通报,2016年10月至11月间,莆田市秀屿区东庄镇大象村老人协会会长李金森煽动老人协会成员及部分村民前往秀屿港区莆头作业施工现场威胁、辱骂施工工人,围堵施工设备进场;提供资金支持,组织村民到工地“值班”,阻挠施工,导致工程停工,造成经济损失约33万元。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截至今年6月底,长乐区共查办了7起‘老人会’涉黑涉恶案件。”福州市长乐区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说,一些地方不法分子打着“老人会”的旗号,利用宗族势力、乡土风俗,教唆煽动村民聚众闹事,假借公益、维权之名牟取利益,成为基层治理的隐患。
病根:管理缺位成漏洞 记者调研发现,多数基层“老人会”未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长期缺乏有效、规范的管理。“福建省现有行政村、城市社区1.7万余个,有的行政村每个自然村都設有涉老组织。截至今年6月,在民政部门登记在册的‘老人会’仅有约1400个。”福建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郭奇说。
此外,由于缺乏明晰的工作机制,涉老组织管理仍然待解。在基层,涉老组织管理的工作力量薄弱,有的乡镇虽明确由老龄委具体负责,但因人员、编制捉襟见肘,存在老龄委、关工委、老体协等“多个牌子、一套人马”的现象。
药方:构建立体治理格局 多位受访干部表示,明确工作权责、理顺工作机制,是当前规范“老人会”管理的关键。有长期在老龄办工作的基层干部认为,不同于一般的行业协会,“老人会”以开展公益性、慈善性活动为主,活动范围也往往局限在本村,应定位为“基层政权组织的外延平台”。由此,应尽快明确并建立民政部门下辖的社会组织管理局作为登记管理单位、基层政权处作为业务主管单位,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作为责任主体,村和社区“两委”负责具体管理的立体治理格局,真正发挥出“老人会”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摘自《瞭望》 2019年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