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余华小说《活着》的人生哲理意蕴

2019-09-10 22:17付亚玲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4期
关键词:余华

付亚玲

摘要:《活着》是作家余华创作的一篇非常经典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徐福贵一家的悲欢离合,让人们感到唏嘘不已,小说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生哲理更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传递。本文将对余华小说《活着》蕴含的人生哲理意蕴加以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让这部小说的精髓被广大公众所获悉,激励人们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始终不放弃希望,相信美好的明天终将会到来。

关键词:余华;《活着》;人生哲理

引言:在新中国之前我国劳动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压榨和剥削之下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而新中国成立之后先后经历了三反五反、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使得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在此过程中死亡人口数量达到了一个十分夸张的数字。在小说《活着》中,余华用具有乡土气息的笔触描写了徐福贵的妻子、儿女、女婿、外孙不同的死亡历程,他的一生是悲苦交加的,在年老时身边只有一头牛相伴却仍然坚强的活着,让我们见识到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的求生意识将会前所未有的强烈,对于生存的热爱将会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只要坚信明天会早于意外到来,中华儿女就会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一、生活中的苦难增加了人们活着的动力

在小说《活着》中我们看到了徐福贵在年轻时的荒唐,热爱赌博、常去青楼,家中有着善良的妻子却不知珍惜,直到在赌博时被人诈骗,钱财挥霍一空时才幡然醒悟。本来以为该是柳暗花明,一家人齐心协力,却在为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等到辗转回乡与家人团聚后又遭遇了一系列的变革。儿子输血死亡,被救者的丈夫却是昔日的战友;女儿难产死亡,医院与儿子死亡的医院又是同一个;在一连串的打击之下妻子也撒手人寰,只留下了女婿和外孙;女婿因女儿死亡而精神恍惚,最终死在了工地上;给患病的外孙煮豆子吃,却忘了叮嘱外孙不能多吃而导致其撑死。可以说,徐福贵的一生中面临了非常多的死亡,遭遇的苦难更是数不胜数,在亲人相继离世以后只有徐福贵还活着,没有对命运低头,正是因为他与死亡的不懈抗争,才换来了生的希望。

生命是灿烂的,美好的,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很难想象在那黑暗的年代是什么支撑了一个孤独的农民始终没有放弃生存,像一顆坚韧的小草一样默默的承受风吹雨打,做到不争不抢,淡然的面对生存和死亡。亲人的死亡带给徐福贵的无疑是巨大的悲痛,可是他没有一味的沉湎于怀念亲人,而是想象他们仍然活着,就在自己的身边,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从他对老牛的称呼就可以看出,他对家人是非常想念的。然而在家人死亡后徐福贵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而是很快的就重新站了起来,继续原本的生活。他的人生充满了智慧和力量,虽然历经苦难,却百折不挠,在这片土地上有着无数像徐福贵一样的人,所以中华民族才能得以代代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被不断的发扬光大。

有些人在遇到生活中的不平时会选择大声的宣泄,想方设法的摆脱苦难;有些人在遭遇苦难时会控诉命运的不公,以死亡而结束自己的一生。余华另辟蹊径,他赋予了徐福贵对苦难的无限包容,让我们看到了在无法抵抗命运时只能忍受,不要放弃自己的信念,保持心态的平和,这样将没有任何苦难能够打倒我们。头顶上悬挂的死亡利剑就会转变成为对生命的无限期望,人的潜力将会被最大程度的开发出来,点滴的幸福就会让人感到十分满足,怀抱一颗感恩的心来迎接生活,会让人们感到无限的快乐。在此情况下个人的抗挫折能力就会逐渐增强,不会轻易的被苦难所打倒,苦难会丰富人的阅历,让人的生命更有厚重感,在回首往事时也会由衷发出感叹,还好没有放弃希望,否则将无法看到光辉灿烂的明天。

二、对于活着的憧憬让人们坦然面对命运

生命的宝贵之处在于每个人都只能经历一次,而且不能够重新来过,这让每个人都倍加珍惜,希望能够让自己的生命无限的延长,变得更有意义。有些人的一生浑浑噩噩,碌碌无为,年老时却不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这样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还有些人对自己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他们的思想坚定,意志强韧,活的坦坦荡荡,对生命有着无限的热爱之情,这是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力量源泉。实际上,人的一生相比于路边的树木来说是非常短暂的,短短的几十年树木仍然充满了勃勃生机,人却已经垂垂老矣;人又是非常渺小的,在每一秒钟都有可能会有人失去生命。但是我们要坚信的是每个人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价值,是他人所无法取代的,认真活着是我们的使命,只有活着才有希望,未来才有可能被改变,否则一切都将是空谈。

从《活着》中我们看到了每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以福贵、老全和春生为例。福贵年轻时的生活是比较糜烂的,只知道挥霍家产而不思进取,对于活着的意义毫不在意。自从他上了战场开始见识生命的脆弱,结实了经常逃跑的老全和胆小怕事的春生,为了生存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打仗,有战争就会有死亡,在看见了无数的死亡之后更是觉得生命弥足珍贵,要想生存下去就要抱着强烈的信念,只有想活才能活,放弃生命的人会更早的迎接死亡。正是因为如此,在屡次接近死亡后老全告诫春生要努力的活着,这种信念支撑着春生走下了战场,走向了人生的另一个旅途。那么对于福贵而言,他的生存意义是什么呢?想必看到这部小说的读者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看到了亲人一个个离世,他的精神一次次的遭到摧毁,是什么支撑福贵活下去呢?可能是对活着的憧憬吧。

死亡被认为是生命的终点,任何生命的最终都要迈向死亡,没有生命可以幸存。尤其是在命如草芥的战争中,死亡无时无刻不在降临,收割着战友和敌人的生命,在朝不保夕的战争中活着绝非一件易事,活下来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直到福贵与家人团聚后才得到了片刻的安宁,可是死亡仍然没有放过这个可怜人的一家,一个个的收割着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的生命。亲人的离世既有偶然也有历史的必然,却都是无法避免的。福贵的一生,死亡或为无法摆脱的阴影,也是余华有效消除受难者的一个支点。福贵的亲人都在遭受着生活的磨难,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未尝不是一个解脱,带给活着的人的却是无尽的思念,这种痛苦最终是由福贵一个人来默默的承受。

福贵对待家人的死亡态度是比较坦然的,死亡在这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与亲人的别离,这种别离似乎成为习惯,而这种习惯逐渐成为自然,他在不知不觉中坦然面对死亡的痛苦,在对亲人的思念中继续活着,虽然福贵的人生充满了死亡,但他却能把死亡变成一种希望,这是福贵想要教给读者的超然。对待生活要抱有期望,这会让生活充满源源不断的动力,即使生命的终结也不能放弃梦想,终有一天梦想会得以实现。生活就是人生的天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不管人们面对着这样的辛酸和坎坷,都要去坦然的面对苦难,坚强勇敢的活着,只有活着才能看到希望的来临,将苦难彻底远离,这就是《活着》想要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

结语:综上所述,《活着》让我们看到了徐福贵一家的悲惨命运,在无法抗争的命运面前只有坚强的活着才能收获圆满的人生,人的一生才能更有价值。这部小说虽然是一个悲剧,却蕴含着巨大的正能量,让我们知道了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生命的长度无法被增加,可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会忍耐,学会热爱,使自己的人生充满色彩。

参考文献:

[1] 舒敏.论余华小说《活着》中的死亡与荒诞[J].大众文艺.2019(07)

[2] 潘富莲.余华小说《活着》的苦难书写[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06)

[3] 朱怡然.余华小说《活着》与电影的不同之处[J].汉字文化.2018(S2)

(作者单位:海南省三亚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余华
温暖的假糖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余华的“优点笔记”
那件棉大衣
余华:作家与厨师
余华认为历久弥新是文学作品的魅力
读与写(节选)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