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悦
自然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面对当下学生存在“自然缺失症”的情况,把自然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体系中具有必要性。学校进行自然教育现阶段有哪些资源和瓶颈?有哪些方法可供借鉴?自然教育如何与学科教学相融合?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几名从事自然教育的教师、校长。
学校自然教育应突破瓶颈
通过采访,记者发现因资源、场所等客观条件的不同,自然教育在不同地区、学校间落实的程度差异较大。四川省成都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以下简称“泡桐树小学”)副校长、美术教师陈冠夫指出,学校自然教育可以依靠校园已有的绿化设施进行。有些学校已拥有小农场或果蔬园地,但也有许多学校的种植、养殖区域面积狭小,且缺乏专人管理。大部分学校没有自己的或已签约合作的农业实践基地。此外,自然教育还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尚未被普遍纳入教学课程体系的问题。
河北省涉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涉县一中”)的生物教师刘罗庆认为自然教育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师资资源”两类,很多校园缺少专业的自然教育设计和规划。河北省涞水县第二小学科学课教师杨军提到,在很多学校,除了自然教育所需要的资源条件较欠缺,还存在教师在自然教育相关专业方面知识储备不足、家长重视不足等问题。
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设置了“一米菜园”等跨学科自然教育项目,已配有一米菜园教室、劳技教室、科学教室、生物教室、化学教室等教育场所;参与实践设计的有科学、生物、化学、科创、美术等学科教师,有同济大学教师,还有相关专业的家长,力求让学校的自然教育具有科学性、知识性、系统性、趣味性、艺术性;学校开设特色探究课、劳技课、拓展课和社团活动,这些都为学校开展自然教育提供了保障。
自然教育活动应有所创新
校园本身就可以作为开展自然教育的大課堂。陈冠夫介绍,泡桐树小学的学生在科学教师的指导下,以年级为单位,种植大蒜、凤仙花、绿豆,养殖蚕桑;成立“泡家农场”,分班种植豆角、黄瓜、番茄等蔬菜,定期进行评比,分时节请不同的农业专家给予专业指导;建立桃李园,种植了桃树、梨树、李树,让学生观察植物自然生长规律;组织学生去农场基地采摘茶叶,参与茶叶的烘焙、制作过程;在全校开展环保酵素制作活动;在劳技课和科创课上进行垃圾分类学习,并进社区宣讲等。
学校周边的自然资源可以被充分利用。据刘罗庆介绍,涉县一中每周三下午都安排近三个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们自由地亲近大自然,或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生物社团组织学生进行生态体验实践,包括认识植被、制作标本、制作树叶贴画、给校园植被挂牌等活动。学校每学期都带领学生前往周围地质地貌有代表性、植被较丰富的山丘以及“鲟鱼场”“葡萄园”进行实践考察。
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教师李超为记者详细介绍了学校开设的“一米菜园”项目。该项目让学生们以现有的“水培植物”“土壤的故事”“园艺设计”等内容为依托,结合与自身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实用、有趣的案例,自主完善小花园的建设。项目中设置了配套课程,比如设计型课程包含“园艺设计”“植物的二维码”等,面向选修课学生;实践型课程包含“水培植物”“芳草园搭建”“土壤的秘密”等,面向全体学生。其中的“芳草园搭建”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做出一种植物的3D模型,存放于植物库中,分组搭建成芳草园。根据天气变化,这些植物的外观也要呈现出不同特征。不同的课程安排不同的老师教学,比如李超要负责的有“园艺设计”中的“景观植物”模块和“芳草园搭建”中的“植物会说话”模块。这些自然教育项目将持续贯穿于整个教学年,到了寒假、暑假,学校还组织“海峡两岸科创大赛”“小院士评选”这类科创培训项目。开展有效的自然教育活动,不仅能治疗学生们的“自然缺失症”,还能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合理做规划的能力、多途径搜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2019年国庆前,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开展了“立式花墙设计”活动。老师先让学生们聚集讨论,每人想出3至5个主题,进行花园植物、花园艺术、花园创新设计。“志趣相投”的三四名学生组成一组,有目的地实地考察其他立式花园的位置、布局、特点,绘出自己心目中的“立式花园”的草图。老师在活动前给大家播放主题视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白要完成一个项目需要做哪些努力。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小组内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做好收集数据和资料、实时记录等各项工作,老师也会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大胆实践。自然教育的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做事认真、锲而不舍的精神,对于文化课的学习也很有帮助。
自然教育要与学科教学相融合
自然教育与美育相关,让学生们热爱自然、经常亲近和欣赏自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力和艺术素养。因此,自然教育可以与美术学科教学相融合。陈冠夫说道:“我在美术课上,让学生采集植物的种子、叶片、果实做粘贴画;在不同的时节,对植物的颜色、形状进行写生;定期带学生进入‘泡家农场’‘江家菜地’等农业种植基地,用相机、画笔记录下植物的生长过程。”
自然界的许多事物都与生物学科直接相关。刘罗庆提到生物教材许多内容可与自然教育结合,如人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中的植物的“向光性运动”“顶端优势”“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落叶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内容都是良好的素材。他说:“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到真实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通过自然观察的方法,了解周边环境及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他在“植物向光性”“顶端优势”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在大自然中观察、记录树冠的形状和山坡阴阳面树冠的大小等,实现了自然教育与生物学科间的融合。
有些自然教育项目可以同时与多门学科结合。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一米菜园”需要学生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从多角度、运用多门学科知识来建设。比如菜园的设计需要运用数学知识、美术知识;种子的选择需要运用自然知识;植物生长记录需要语文、英语知识;菜园中所涉及的问题,比如如何分配菜园的植物、植物是如何生长的、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与季节、季节的产生、菜园的装饰、果实的采摘等涉及了地理、生物、艺术学科知识。
学校应充分利用大自然教育学生。“当学生们走进纯粹的自然世界,无论是宏观规律还是微观景象,都能激发他们对神奇、伟大的生命的热爱,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与思考。”陈冠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