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兵
数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初中生由于年龄偏小,理解能力、认知能力有限,理解数学学科中概念、定理、公式有不小的难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生活事例导入,激发兴趣
初中生注意力持续时间不是很长,但好奇心强,求知欲很强。教师可以借助生活素材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数学知识通俗易懂且实用性强。
比如,学习湘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乘方”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常见的兰州拉面店的厨师拉面的制作过程来引入新课。厨师在制作面條时,每一个拉面的动作都会把面条的根数变成上一次的2倍。从而每一次拉面动作做完后,面条的总根数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乘以2。并且,第一次1根,第二次2根,第三次4根,……以此类推,可以求出到第n次,总根数就为n-1个2相乘。由此引出n-1个2相乘的表示方法,也就是乘方。又如,在教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教师可以采用生活中的趣味故事导入。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螃蟹的李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 ”李大爷说:“30元一斤。”甲青年说:“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李大爷仔细算才发觉上了当,请你们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李大爷为什么上当了。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心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专注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
二、生活素材实例,易懂易学
初中数学中很多知识和例题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用常见的生活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场景,拉近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距离,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学习湘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行程问题”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两个城市间的火车相遇来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可以借助生活中马儿的赛跑来理解追及问题。
1.西安站和武汉站相距1500km,一列慢车从西安开出,速度为65km/h,一列快车从武汉开出,速度为85km/h,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
2.两匹马赛跑,黄色马的速度是6m/s,棕色马的速度是7m/s,如果让黄马先跑5m,棕色马再开始跑,几秒后可以追上黄色马?
这样生活化的素材,学生觉得亲切,容易理解,学习兴趣自然高。
三、课后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课后安排练习时,教师可以安排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学习“行程问题”这节内容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两道课后题:
1.西安站和武汉站相距1500km,一列慢车从西安开出,速度为65km/h,一列快车从武汉开出,速度为85km/h。若两车相向而行,慢车先开30分钟,快车行驶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2.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钟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爸爸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
(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
(2)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
这种生活化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素材,有利于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发现生活功隐藏的数学问题,培养数学的眼光,从而将数学知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实践,发展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