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文学20年

2019-09-10 07:22
科教新报 2019年43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文学

中國网络文学经历二十余年发展,已有一个清晰的脉络。网络文学原本包容驳杂,是一个边界模糊的概念,而如今的文学网站却几乎都以“玄幻”“穿越”“都市”“言情”等几类通俗小说的分类为统一面貌。互联网媒体对通俗小说的贡献在于以标签链接等检索技术,使特定类型迅速锁定读者,短期内获得广泛传播。这样一来,类型不仅是网站的栏目划分依据,更是写作模式和阅读趣味的分野,读者的喜爱通过评论打赏即时体现,表现得尤其直接。

以类型小说为主体的网络文学效应之大,甚至能影响大众文化的舆论生态。“杜拉拉”“裸婚”“三生三世”等,自网络走向影视、书报,带动社会舆论对当下职场、婚恋、知识产权保护等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此同时,网络文学还率先在网上实现内容付费,探路粉丝经济,使其自身从媒体上的小众现象转变为年产值数十亿的庞大产业,其文化价值和创新价值显而易见。

如今,网络文学网站基本终结了网民自发创作。早期文学网站是“非专有性社会生产”:网民自发写作、自发贡献内容并带来流量,构造有利于网站发展的共享经济。2003年到2009年,大量新人投身网络文学界,引起类型网络文学爆发。我们现在看到的玄幻类《诛仙》、盗墓类《鬼吹灯》、穿越类《步步惊心》、历史类《明朝那些事儿》等代表作都诞生在此间。对网站来说,自发创作成本低,但由于它强调共享、不重原创的“非专有性”,容易引发模仿跟风,后续商业开发难以确认权益归属。2010年“盛大诉百度案”后,网站、作家维权常态化,“全产权运营”和“IP”的兴起,促使网络文学转向专业化生产。作者不再免费创作,类型也不再随机出现,而由网站根据盈利能力精准定制:拥有大批付费读者且容易改编为游戏的玄幻类得到大力推广;擅长以所谓“爽点”提高粉丝黏性的作者获得更多展示渠道和转化机会;小众类型写手则因得不到相应回报而被迫转型。

此外,网络文学既然被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必然得具备公众长期阅读选择中形成的某些稳定的、难以突破的“类特质”,结果因为一味迎合类型读者趣味,导致作品雷同、套路化现象日渐突出。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作者套路化写法就忽略整个网络文学的进步。仍有写作者不断追求花样翻新,一些新流派也常在惯性阅读中让人眼前一亮。这些作品说明类型小说仍有一定容量,它将不断从各个方面汲取营养壮大自身。特别是随着产业链开发和网络文学出海,网络文学的优势还将继续保持较长一段时间。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每一代文学都有其生命的发展轨迹。作为近年来广为流行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曾因对潮流话题的即时反映、与青年生活的深度融合、对原有文学出版机制的创新而具有积极进步的正能量。在日渐彻底的商业转型和模式化写作训练之下,它的负面能量也日益显现。如不警醒,网络文学整体丧失动能将不可避免。

摘自《人民日报》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文学
调查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基于媒介革命视野下我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路径探究
中国网络文学读者超四亿
中外文学中的“顽童”
文学小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