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加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它在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新版的信息技术教材也更加附合时代发展,贴近学生生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也应充分考虑面向学生生活世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生活中获得体验,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初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中,也提到旨在帮助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工作,来浅谈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生活化的情境教学导入
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因此每节课教師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乐于去学新的知识。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要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需要找到“兴奋点”,而这个“兴奋点”就源自于生活,比如用生活化的语言描述计算机部件。
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计算机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从而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当然这儿所说的“导语”,不仅仅是指“语言”,还可以是“范例”。总之,课堂导入,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从而愿意学、喜欢听。
二、生活化的问题探究
新版的信息技术教材与现实生活有着实际联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础已经有了解,但是对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却很少知道。因此教师要注重设计生活情境,根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和范围,形成对信息技术实用性的认识和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创造各种生活化的情境。例如利用WPS表格对各种生活数据进行运算,对刚刚结束的考试成绩的统计和排名,国庆七十周年,让学生利用Photoshop设计自己心中的国旗等。这些都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会首先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会让学生在这种注意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教师要根据生活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课堂导入要自然,中间要穿插学生身边感兴趣的话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时间,让课堂氛围自由活跃地发展,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接受信息技术的教学。
三、生活化的效果评价
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评价要充分体现真实性和情境性,不能用一个尺度去衡量,而要从其生活价值进行考量,采用富有弹性的评价指标。要积极提倡评价的“生活化”,以“生活”的眼光而非学科标准去评价学生。在评价内容、方法和主体上应当进行大胆的改革,将评价内容由单纯的知识性向知行并重,过程、结果并重的全面性评价转移;评价方法由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评价主体由教师转向全员,由单一性转向综合性。
例如,在介绍《网络获取是首选》这节时,正好马上要“十一”长假了,许多学生家庭都有出去旅游的计划,因此,在我分享我评价这一环节,我结合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查找自己“十一”长假将要出行或感兴趣的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包括一些景点介绍、门票价格、当地的土特产、网友分享的旅游攻略等,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事先做好相关准备。由于搜索的信息正是学生所急需的,所以大家表现都很专注,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唱“主角”,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才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所在。
总之,信息技术扎根于生活,离开了现实生活的土壤,信息技术课堂也将失去应有的光彩,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生活走进信息技术课堂,才能使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灵气,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