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海英
摘 要:小说的教学总是会着手于环境、情节、人物这三个要素,而情节是学生首要理解的一个部分,也是能更好地体会作品的主旨,人物的情感等一系列文本内容的根本,而情节又可以分为理性和感性因素,我们不仅要从理性因素上分析小说的情节,更应该学会从感性因素去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把握,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旨。
关键词:小说;三要素;情节;理性因素;感性因素
鲁迅——一个现当代文学史上让人不得不仰望的名字,他的作品不断地被众人研究,更是形成一个研究的流派,而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越研究越有味道,越能让研究者欲罢不能,总是有一种想要看穿的欲望,并最终希望和作品进行对话。正如钱理群所说:“你和鲁迅产生了共振。”而正是由于这种共振,不仅让我们从鲁迅的作品中获得纯粹知识性的东西,同时又能进入我的内心世界与鲁迅进行心灵的撞击。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鲁迅的文章历来是一大难点,现在的语文必修教材中已经大大减少了鲁迅的文章,只剩下一篇杂文《拿来主义》和一篇小说《祝福》,鲁迅的小说篇幅相对较长,时代背景遥远,思想意义深刻,艺术构思独特,学生在学习鲁迅小说时也往往读不懂其中的深刻含义。每篇作品都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教学内容,如果想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面面俱到,那简直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嘴”。因此,一般老师在上课分析鲁迅的小说时会从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进行分析,而最先分析的也是情节这个部分。
小说的情节对于小说来说非常重要,一部成功的小说,其故事情节肯定是精彩的、出人意料的、引人入胜的,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说:“任何情节都始于人物的越出常规。但越出常规只是为情节提供良好的、充分发展余地的开端。”好的故事情节就是要摆脱常理,表现为一种独特性和新颖性。当然作家在创作小说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一部好的小说,除了有理性的思考之外,我想更重要的便是情感因素的催发,因此,我们在上小说分析的时候应该注重对小说情节感性因素的分析,引导学生去关注小说的感性因素。
我在上《祝福》这篇课文之前,自己分析和研究文本的时候,发现祥林嫂之死牵动了整部小说,而鲁迅更是把祥林嫂之死放在了小说的序幕之后,在小说的发展脉络上构成倒叙的结构,尤见其重要性。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祥林嫂的死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最核心的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就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要得出这个结论,就必然要分析故事的情节。如果我们不按一般的分析情节的方法,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这样的模式,而由孙绍振教授提出的情节在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就显得更加深入。孙绍振教授在书中说道:“成功的小说家在设计情节因果时,总会情不自禁地遵循情感因果规律,就必然会超越理性的科学因果规律。正因为这样,祥林嫂之死,如果纯用理性因果性来分析,是有点奇怪的。”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说,如果纯从理性逻辑来考虑,祝福时,不让端福礼,不让端就不端,落得清闲,如果真能这样,她就不会为此痛苦得丧失了记忆力,丧失了劳动力,被鲁四老爷家解雇,最后终于死亡了。而祥林嫂的悲剧性就是在这里,她表面上好像是“穷死的”,在小说的结局中,“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来了”。但在这个“穷死”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非常大的秘密,所以我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尝试着采用了这样的模式而非一般的情节模式,并学着侦探破案的手法和学生一起分析文本,找出真正的凶手,完成对小说主旨的把握。
从小说的结局,我们非常简单地可以得出祥林嫂是“穷死的”,但她为什么会沦落为乞丐呢?是因为在小说的高潮处所写:“然而她总是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身体出现了问题,作为雇主的鲁四老爷家当然也不能容忍,这也似乎合情合理,但在先前祥林嫂的身体不是很好的吗——“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她受的打击太大了,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压力,那又是怎样的打击把她折磨成这样的呢?就是她生而不能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死而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鬼。这不是迷信吗?可悲的是祥林嫂不但不因为是迷信而不相信,反而為之痛苦。至此,通过对小说情节情感因素的分析,我们就可以非常明显地找到这个幕后的凶手——就是迷信、封建礼教在作祟。
然而“抓住”了“主谋”,害死祥林嫂的还有很多的“帮凶”,这些“帮凶”对祥林嫂的迫害也体现在小说的非理性因素上。
小说的情节中其实蕴含着两处非常细小的矛盾,一处是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中,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然而,《祝福》的深刻不仅于此。
就连祥林嫂自己本身都对封建礼教非常相信甚至推崇。在小说中,祥林嫂也对自己的命运有所反抗,从婆家逃出来,不愿嫁给贺老六,用头去撞香案,最后捐门槛,但这一切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也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让人不寒而栗,这也让读者为祥林嫂的悲剧感到深深的悲哀。
我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鲁迅的《祝福》,正是因为这些都是小说当中蕴含着的感性因素在起非常大的作用。如果小说仅仅是从理性的角度去构思,去创作,那这样创作的一部小说,其艺术形象的生命力肯定不会这么旺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深刻体悟作品的主旨,就必须牢牢抓住理性和感性两个因素,要能确切地分析小说情节的理性因素,同时,也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品味小说情节的感性因素,通过结合这两个因素分析情节,使学生能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主题。
参考文献:
[1]《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之二》,钱理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5月.
[2]《名著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孙绍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
[3]《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