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珩
摘要:政治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思想,品质等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由此可见高中政治课堂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但是,政治课堂中的内容往往都是概念性的理论知识,学习起来比较枯燥无味。那么,为了使高中政治课堂能够有更好的效率,就必须要创新政治课堂的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创新政治教学课堂效率
近年来,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因此对于高中政治课堂的管理也越来越严格。而政治课堂作为一个理论性偏强的学科,许多学生都不愿意深入的学习。因此,下文就对政治教学的创新改革以及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开展的讨论。
1目前高中政治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于一些思维定式的影响,高中的政治课堂一直被学生认为是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因此,许多学生在教师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不会认真的去学习。在他们的思维中,只要课下能够把书本上的知识背下来,就能够学好政治。另一方面,许多教师也因为目前实施的“3+1+2”的模式,政治作为其中的选考科目而不太重视课堂。并且由于学生在课堂中的消极情绪等影响,课堂中的氛围不太好。
2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
2.1注重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意思一些工作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才可以更好的完成任务。那么对于高中的政治课程同样也是如此,为了使目前的政治课程有更好的效率,就需要学生在课上课下都合作学习。即教师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使程度好的学生和不太好的学生在一个小组里,这样他们可以互相帮助。
2.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学习一个全新的事物时,只要有足够的兴趣就可以坚持学习下去。但是若没有兴趣很快就会放弃。高中阶段学生的政治学习同样也是这样,只要学生对于政治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即使课程中都是概念,也可以学的很好。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可以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应该设计出一套有趣的授课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而不应该仅仅在课堂上给学生画出重点的概念和章节,随后就让学生自行的背诵概念。
2.3课前认真研读教材,精心备课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生下来就具有很好的临场反应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需要提前备课,做好所有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在课堂中更好的发挥,并且在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时也因为有了足够的准备而可以沉着的应对。与此同时,教师只有来课堂进行前就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工作,就可以更充分的了解到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并且可以针对这些知识点来拓展一些相关的政治知识。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对本班的学生有足够的了解,这里的了解并不仅仅是指知道每一个学生的名字,记住每一个学生的面貌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的就是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因此可以分析出学生对于政治学习的需求在哪里。这样就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来做课前的备课工作。同时,教师也需要熟悉课程标准中对于政治课程的要求,并且要了解到所学政治课程的书本中的所有知识点,这样教师才可以做好备课工作。
2.4让学生做到学习与思考相结合,调动学习积极性
虽然说政治这个课程中,会存在多余需要背诵的知识点。但是,仅仅背诵下来过一段时间就会很快的忘记。而言真正的掌握所背诵的概念,就必须要学会思考与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就像我们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样。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前辈就知道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可以使学习的效率更高。在高中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将概念深入的了解,之后的学习过程才会更轻松。也只有学生真正的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之后,这些知识才真正的属于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遇到相关内容的话题也可以经过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在课堂中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让学生將自己的想法积极的表达出来。
2.5改进教学中的评价方式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课堂评价方法就是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的掌握了知识。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的学生可能天生不擅长记忆,因此单单依靠考试成绩来评定也有一定的不合理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班里的特征来制定出不同的评价方案。比如在学习《神奇的货币》时,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行准备各小组的ppt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教师可以根据ppt内的内容,以及讲解者的台风等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这种方式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都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方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高中政治课堂不受学生的重视。我们必须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帮助高中阶段的学生更好的学习政治。并且通过政治课堂的学习来提高我们国家青少年的思想素质。
参考文献:
[1] 朱子鹏.精心设问,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效率[J].新课程(教研版),2009(21-27).
[2] 古良忠.有效性: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因素[J].基础教育参考,2012(19-30).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