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网络人格浅析及对策

2019-09-10 18:56:26王纲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9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我国已经进入后互联网时代,网络世界中的行为特征、意义及结果已与前互联网时代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在如此的信息社会中,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人格动力与人格失范也有了较大变化,如何通过全面把握人格与网络人格的关系进而实现对大学生的有效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行为引导成为了当今教育者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拟基于精神分析论的人格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网络人格现状分析,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策略新方法。

关键词:后互联网时代;精神分析论人格心理学;网络人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后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行为变革

2015年,随着几个互联网企业的并购,中国互联网进入了“后互联网时代”。[1]作为网络世界这一当今重要的客观环境,后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世界有以下的变革:首先,从网络运营环境和动力来讲,在巨头和资本的驱使下,开放、共享、平等、创新等传统的互联网精神,有可能走向封闭、排他、逐利、不正当竞争等对立的局面;其次,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日渐成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再次,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网络安全、网络文化、网络立法的重视,网络环境和文明有了根本的改变。最终,在资本运营、技术进步和政策立法的综合作用下,人们的网络行为有了巨大的变化:

(一)网络满足的需求变化。在前网络时代,网络更多的是实现信息获取、娱乐、社交等人们基本的需求,网络仅仅是增强这些需求满足的工具之一;而今,随着各类移动支付、视频图像社交、机器学习等技术的深度应用,网络已经成为满足人们各类需求的基本工具,许多传统的方式正在弱化其社会功能,比如纸币、书报、地图等。

(二)网络的特质正在变革。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是对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的最主要原因[2],但随着技术及立法政策的进步,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已经不复存在,网络足迹也会被众多的搜索引擎和大数据技术侦知,并作为点对点数据推送的基础。在后互联网时代,要充分利用网络就必须与现实中的真实身份信息一一对应。

(三)导致网络人格异化的来源和程度更趋复杂。几年前,网瘾的成因和对策是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提出网络是大学生更趋于封闭、迷失、价值观模糊等人格异化,而途径大多是游戏、不良网站等源头。[3]而今致使网瘾的因素更加复杂,技术的发展使更多载体的刺激更加吸引人,从而引起新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等问题。比如某短视频APP上线一年内,视频播放量就超过10亿,这个数量在短时间内远远超过是以往以平面静态内容为主题的社交平台。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人格

人格是一个有着众多歧义、众多界说的概念。综合各家的定义,黄希庭认为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人格结构是心理学家诠释个体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的主要领域,精神分析论学派的荣格理论能较好的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人格特点。

在荣格理论中,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由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相互作用的系统所组成。意识是为人知晓的自我,保证人格的同一性和持续性。个人潜意识是曾经被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遗忘,常在生活中表征为情结。集体潜意识是人类种系发展的整个过程的沉积物,称之为原型。原型对人格主要的影响有三类:人格面具、阴影、自身。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精神外部形象。阴影是精神中的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自身把人格统一起来。

网络人格可以定义为:“人们在网络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同时也是在网络亚文化圈内塑造成的与普通社会人格相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人格特征”。[4]由于网络的特殊环境,形成网络人格后,往往进入人们的潜意识层面,而随着十几年的互联网发展,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更多的表现为集体潜意识。

在前互联网时代,学界对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失范及成因有了很多研究。许燕飞提出大学生不健全网络人格表现,主要包括自控能力差、道德判断力下降、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陷入困境、自我膨胀、集体主义观念削弱等表现,认为其主要成因在于网络环境、教育以及自身的不足三大方面。[5] 吴训慈把常见的大学生网络人格障碍的表现类型分为沉溺型、发泄型、伪饰型、悖德型以及情感型几类。[6]叶丹等从动力的角度,把网络人格分为压抑释放型、追求理想型、现实型几类。[7]

随着后互联网时代的带来,以及当代大学生的心身特点,网络人格特征的新变化值得注意:

(一)伪装效应

人格面具成为影响主体,使道德判断力下降更趋于伪装自我。2018年范冰冰曾获得奔驰公司颁发的“国家精神造就奖”一事引起网络热议,几乎所有网名认为她不配此荣誉,主要原因是她仅仅是一名演员。而另一方面许多人又渴望成为“明星”、“富翁”,在网络中表现出“官二代”、“富二代”的崇拜。在网络中伪装本我日渐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人格面具。

(二)道德审判

荣格的阴影原型理论认为为了习惯于将不符合自己道德形象的阴影投射给他人,起到自我防御,维护了自我道德形象崇高性的效果,却在无意识中将融合而完整的自我割裂开来。尽管网络审判的动机有积极的方面,但对人格尚未健全的大学生而言,极易形成自我情绪发泄的非理性行为,造成知行不合一的分裂人格。

(三)自性迷失

后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流量至上,虽然网络空间的封闭性、隐匿性日趋减弱,但信息的刺激性不断增加,信仰缺失、多元价值、人云亦云等自性缺失,在大学生群体中直接表现为精神上的空虚与道德认知的模糊,是大学生人格割裂。

三、新時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制定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在新时代、新要求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具备四个理念:信息理念、服务理念、民主理念、实时理念。[8]近年来,众多高校都以各种形式纷纷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高地,但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大学生的新变化,新媒体环境及互动生态的日益变化,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敌对势力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等复杂因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全面挑战,已占领

的网络高地是否真正的发挥作用,令人堪忧。

面临新时代的挑战和大学生网络人格特征的变化,相比占领网络阵地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的初级阶段,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是适应变化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

权威阵地。网络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基本工具,在复杂的形势下,权威信息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的重要途径,建立权威媒体平台,实时发布真实可靠信息是网络思想政治的重要手段。

信息过滤。思想政治教育者有义务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大学生过滤信息,建立学生信息营养的基本“食谱”,既免除有害信息的侵扰,又帮助学生节省网络生活精力。

核心突出。网络世界是去中心化的,是多元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恰恰就是引导学生的关注思考。符合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中心内容建设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信息刚需。新时代的大学生认知方式已有了很大改变,教育者提供的信息和帮助应该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而不能是理论说教,以事实以数据为根本养分,才能建立和学生的有效联系。

在新时代新要求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掌握学生特征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数字思维,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多学科融合,才能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9]

参考文献

[1]  刘艳. 后互联网时代基于场景与用户的社会化阅读研究[J]. 图书馆建设,2019,1-10.

[2]  王爱平. 网络人格对高校德育的挑战[J]. 电化教育研究,2005,(02):44-46.

[3]  冯智冰. 论大学生电脑网络人格的异化[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120-124.

[4]  徐子连. 大学生网络人格的异化及其对策探讨[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107-109.

[5]  许燕飞. 大学生不健全网络人格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7.

[6]  吴训慈. 浅析大学生网络人格障碍的原因及对策[J]. 社会心理科学,2005,(02):102-105.

[7]  葉丹,李明进,宋元凤. 高校大学生网络人格分类研究[J]. 才智,2016,(24):125.

[8]  赵健. 论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03):30-32.

[9]  马天琛,李怀杰. 运用“互联网+”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7):128-131.

:学生四川省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基于网络素养现状的教育对策研究”(编号:CSZ1402)

作者简介:王纲,(1977.5-),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电子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研究。

基金项目:学生四川省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基于网络素养现状的教育对策研究”(编号:CSZ1402)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
现代交际(2016年11期)2017-02-15 12:53:01
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浅谈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班团组织建设
东方教育(2016年8期)2017-01-17 20:21:58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范畴研究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聋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21期)2017-01-04 10:54:36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大学教育(2016年12期)2017-01-03 19:46:45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理论导刊(2016年11期)2016-11-19 16: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