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攀
近年来,军队院校改革持续稳步推进,一系列政策的调整落实,意味着大学生干部比例将会逐年增加,这对大学生干部的教育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2016年习主席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焦用力”,这对于抓好新时代军队大学生干部的教育培养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主要有三点思考。
一、扬长避短、正视差异,减缓心理落差
2012年分配至黑龙江省的一名四川籍大学生干部,因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不到一周就提出了转业申请,甚至按义务兵复员也在所不惜。透过这个事例,纵观大学生干部的成长经历,感到有两种“视角差”值得关注:第一种视角,大学生干部看自己,大都认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空有一脑子憧憬、一肚子知识、一股子干劲,但由于经历阅历的不足常常第一任职找不准自身定位的“空降地”,容易产生心理落差;第二种视角,其他干部看大学生,大多认为“学识很足,能力不足”,文凭高水平并不高、学历高能力并不强,容易形成天然偏见,影响培养耐心。对此,要实现两者目标的统一,必须要正视差异、统一认识、形成合力。一是思想引领,实现“正步走”。大学生干部大多是刚出校门就进营门,阅历浅但可塑性强,能力弱但理解力好。针对这一特点,要着力强化“首因效应”,加强教育引领走正第一步。为大学生干部选取基础过硬的标兵单位作为“第一降落点”,选定德才兼备的优秀基层主官作为“第一培养人”,可以确保大学生干部在正气充盈的环境里“正步走”。二是严爱并施,实现“齐步走”。总的来说,大学生干部有优越感,但也有孤独感;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但也有目标渺茫的失落;有开放自由的天然因子,但也有军营约束的诸多不适。因此,在教育引导上,要给予春天般的温暖,政治上高看一眼,工作上多扶一把,生活上厚爱一分,做好暖心鼓劲的工作,让他们融入集体中。同时,在管理管控上,要给予冬天般的严苛,坚持严规则杜绝潜规则,坚持严管理养成好作风,坚持严要求体现高价值,让大学生干部在严肃紧张的教育管理中看到希望、看到前途,实现同频共振“齐步走”。三是价值驱动,实现“跑步走”。实现自我价值是人的最高层次需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理想、才华得到最大程度的社会认可和价值实现,这是人追求成才的最强大的内驱力。大学生干部的成长更是如此,所以教育管理大学生干部应该从内部用力,通过压担子、提希望、勤点赞,让他们收获真真切切的存在感。随着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自我实现、自我突破的渴望,进而催生内动力,实现“跑步走”。
二、扬长补短、强化学习,弥补实践逆差。
实践感到,部队岗位需求与地方院校供给之间的“两种矛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少数大学生干部的作用发挥。其一,四年大学的知识性培养与第一任职的实践性差异,导致学非所用;其二,部队岗位实践积累与所学专业技能升级关联不大,导致用非所学。可以肯定,大学生干部的优势是比知识积累更重要的学习能力。因此,解决上述矛盾可以通过强化“学习力”填补“实践力”,着力打破已有知识的壁垒,发挥大学生干部学习力强、领悟力好的特点,因人施策、因材施教。一是把帮训结合作为切入点,解决“站住脚”的问题。大学干部文化基础好,理论功底厚,但大部分人适应第一任职的工作能力相对较弱。适应环境,成长成才,依靠他们自身努力远远不够,必须下大力帮教,使他们尽快实现理论知识向工作能力转化。针对他们到部队后遇到的共同问题,初期要着重突出管理教育、法规常识、军事技能和心理行为四个方面,集中搞好在岗自学和业务培训,做到“需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懂什么”。同时,建立行之有效的帮扶機制,注重采取以老帮新、以强帮弱等方式,做好行为引导,使之尽快进入角色、提高素质、精通业务。二是把能打胜仗作为主攻点,解决“有作为”的问题。近几年大学生干部队伍中正兴起一股“政工热”,真正从事军事指挥的只是少数,这与新时代“善谋打仗”的军队好干部标准背道而驰。不少同志认为从事政治工作是“扬长避短”的良策,尤其是都想往政治机关调。为纠正这一认知偏差,在选拔干部方面,应坚决推行晋职考核与平时考评相结合的“双考”制度。注重军事比武和技能竞赛等现实表现,把军事综合素质纳为考核与考评的重要标准,既伯乐“相马”,又考场“赛马”,不断调动大学生干部聚焦打仗的积极性,在行成良好用人导向的同时,真正把“能打胜仗”思想植入大学生干部灵魂深处,实现大学生干部一专多能。三是把及时充电作为增长点,解决“有后劲”的问题。陈旧的知识不能生成先进的战斗力,落后的头脑难以指挥现代高科技战争。大学生干部的后劲既取决于知识的运用,同样也取决于知识的再生,坐吃山空者定会成为落伍者。不难发现,凡有较大作为者,都比较注重学习的延伸,拓展知识面并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因此,对大学生干部要进行多层面培训,努力实现由“专才”向“通才”的转变。要依托上级或本级搞好在职培训,积极督促他们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新军事知识和技能,增加“含军量”和“含金量”。
三、扬长克短、量才搭台,缩小岗位反差。
大学生干部的教育管理问题在两个方面尤其值得关注:一方面,对打牢第一任职基础考虑较多,对后续发展考虑较少。多强调当好排长带好兵、侧重队列有棱有角、报告字正腔圆,而对岗位设计、特长发挥、潜能挖掘等方面则考虑的不周不细,提供的条件不多。另一方面,重视对整体的高要求,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干部个体差异的考量。集中办班、统一授课等“一锅煮”的培训方式,短期内对练军人养成、传基本技能等有一定的显著效果,但也会对部分大学生干部就会造成灌输梗阻,很容易产生消极和自卑心理。因此,在大学生干部培养上要理顺育才思路,量才搭台,为他们成长提供有利条件。一是扬其所长,避免“迎头一棒”。从实践看,大学生干部不能期望所学知识能马上在部队派上用场,更不能坐等机遇降临,必须综合审视自己,寻找自身特长与部队需要的结合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根据个人的特点和岗位需要,根据素质特点进行调整,充分发挥他们的文化优势,让他们在信息化学习、教育训练中当教员,在科技练兵、信息化建设中当参谋助手,在发挥特长的同时填补自身短板。二是适度加码,避免“一锤定音”。针对大学生干部入伍之初经验不足的实际,要活用“容错机制”,在工作中多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要敢于把他们放在重要岗位独当一面,使大学生干部有始终、有动力、有奔头。三是区别对待,避免“强求一律”。培训进程应视个体差异而区别对待,打破“先综合补课,后集中上岗”的模式;培训内容应在“集体供餐”的基础上,努力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成长平台,做到人尽其用。对此,应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既不可忽视基层经历,急于调入机关做成“夹生饭”,也不能因个别同志上路慢而反复炒“回锅肉”;既要有启用“千里马”的胆识,又要有淘汰“南郭先生”的魄力,真正为优秀大学生干部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激励他们在军营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 叶忠海著.人才学与人才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
[2] 赵天玉. 武警部队地方大学生干部的“水土不服”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1.
[3] 成煜平. 军队基层干部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