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泉水
摘 要:着重对水稻主导品种稻瘟病的抗性进行探究,以达到把握稻瘟病发病规律、提升水稻种植产量的目的。
关键词:水稻;主导品种;稻瘟病;抗性
稻瘟病是水稻种植中较常见的病害类型,直接影响水稻的年产量以及稻米的品质。研究发现,依据稻瘟病发病因素进行病害治理,可提升稻瘟病治理效果,降低稻瘟病造成的水稻减产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依据安徽省近3年来水稻种植品种的调查资料,选取种植量前3的品种进行试验。本次试验中主要应用到优质水稻、迟熟杂交稻、早中熟杂交稻3类。同时,试验中应用可造成水稻稻瘟病的病菌分离单孢子分离菌[1]。
1.2 试验方法
将试验病菌培养在水稻病菌再生繁衍培养皿中,并将其放置在-30~28 ℃的环境中15 d,确保培养皿中病菌获得良好的繁衍生存环境。15 d后,用清水将真菌丝清理干净后放置在孢子成长的悬浮溶液中,浸泡浓度为10~
18倍。静置1~2 d后,将浸泡溶液取样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将3种水稻品种种子种植在温度为15~18 ℃的培养环境中,持续培养30 d。待植株初步成长后,每间隔1 d施肥1次,并将含有稻瘟病的病菌放置在植物表面。试验持续开展14 d后,观察水稻植株的生长情况和水稻穗植株的形成数量。
本次试验中所进行的水稻样本、试验中所用稻瘟病菌种类,均是水稻种植中常见的稻瘟病感染品种,探究课题符合《安徽省水稻实验品种稻瘟病抗性鉴定分析》标准。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结果
本次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稻瘟病病菌在温度适宜的状态下,将逐步进行病菌细胞的再生与繁衍,且细胞病菌的数量达到原始病菌数量的10~18倍后,病菌细胞数量将减缓繁衍。
試验中所选择的3种试验样品,优质水稻出现稻瘟病的概率为15.22%,水稻发病区域主要集中在麦茎部,而迟熟杂交稻、早中熟杂交稻稻瘟病的概率分别为34.54%和38.11%,且稻瘟病的发病区域70%为麦茎部,30%为麦粒顶端。
试验所应用的3种水稻种子中,优质水稻品种稻瘟病的发病率为15.22%,早熟和晚熟两种水稻稻瘟病的总发病率为72.65%。
2.2 试验分析
2.2.1 水稻品种影响水稻稻瘟病抗性
试验中分别选用了优质品种和一般性品种的水稻。进行不同品种水稻稻瘟病的抗性探究时,对优质品种和一般品种的水稻分别进行水、阳光、营养成分的持续性补充。但从试验结果对比而言,优质性水稻品种稻瘟病的发病率仅有15.22%,而早熟和晚熟水稻品种的稻瘟病发病率为72.65%。虽然杂交水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水稻对抗病害的能力,但仍然无法保障水稻在后期生长期间不受稻瘟病病菌的干扰。为有效规避水稻种植期间出现稻瘟病,应尽量结合地域性水稻种植的具体情况,选择品质优良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安徽省地处我国东南部,气候温和、雨水较多,在进行水稻种植品种的选择时,应着重考虑种子的适应性,降低水稻种植期出现稻瘟病的概率[1]。
2.2.2 水稻种植生长温度影响稻瘟病抗性
水稻种植时出现稻瘟病与水稻种植的生长温度有着一定关联。试验中将稻瘟病病菌放置在适宜温度中,每一个病菌细胞源可持续性地长出10~18倍的病菌体。安徽省地理环境温和,实际进行水稻种植时,病菌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速度更快。为解决安徽省水稻种植中的稻瘟病问题,应适当地进行外部环境的人工干预性调节。
2.2.3 疾病预防对水稻稻瘟病抗性的影响
通过水稻生长中对稻瘟病的克制,可以提升水稻产品自身免疫能力,对病害进行预防。安徽省水稻种植区域为有效预防稻瘟病,增加水稻生长期间的疾病抗性,在水稻幼苗阶段就开始进行疾病预防营养供应。同时,在水稻稻穗生长期间,采取集中性的药物喷洒对稻瘟病进行预防,尤其是对麦穗的茎叶部分,这样就可以从不同水稻品种种植疾病预防的角度上解决稻瘟病问题。
此外,水稻种植成熟速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稻瘟病的抗性。从以上分析结果可知,早熟水稻出现稻瘟病的概率要远高于晚熟水稻。由此,安徽省进行水稻稻瘟病抗性实践探究时,应尽量选择成熟较晚的水稻品种,为水稻高质量种植提供保障。
3 结论
综上所述,对安徽省水稻主导品种稻瘟病的抗性探析,是国内水稻种植技术实践技术的理论归纳。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试验分析,对水稻种植环境、水稻疾病预防策略等稻瘟病的抗性效果进行探究。希望本篇文章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安徽省水稻种植工作的深入性开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1 ] 李刚,王健,曹奎荣.江苏水稻主导品种的稻瘟病抗性及抗性基因遗传多样性[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3(03):238-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