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发生后,为防备苏军可能的入侵,从1969年10月18日开始,全军实施紧急疏散,进入临战准备状态。虽然没有马上发生预想的苏军大规模入侵的情况,但中央军委综合考虑,决定全军在一个时期内要保持战备状态。
陆军90余个师紧急疏散
1969年3月,中国与苏联在边境地区发生珍宝岛武装冲突。为了防备苏军可能的入侵,3月15日,毛泽东指示“要准备打仗”。
10月中旬,随着苏联代表团预定来北京参加边界问题谈判的日子临近,全军战备又一次升级。1969年10月18日夜间,按照“一号命令”,全军以预防苏军大规模突然袭击的姿态进行战备。执行紧急疏散的部队约有陆军90余个师520余个团,海军430余艘舰艇,空军4100余架飞机。自中央军委至军、师、团各级指挥机构均进入战备指挥所。
全军进入临战状态后,没有马上发生预想的苏军大规模入侵。中央军委考虑到中苏继续处于紧张的对立状态,谈判处于僵持局面;尤其入冬以后江河冰封,有利于苏军大规模坦克机械化集群机动,仍然随时存在着发生苏军入侵的危险,决定全军在一个时期内要保持战备状态。10月23日,总参谋部传达军委办事组指示:疏散出去的部队,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各部队要继续保持良好的战备状态,抓紧时间进行战备训练,保持常备不懈。
中央军委指示做长期打算
预想的战争迟迟没有发生,而部队在严寒的冬季日复一日地进行着艰苦的疏散待战,这种状态要长期坚持下去是比较困难的。中央军委和总部机关反复指示,要加强对部队的战备思想教育和动员工作,并通过召开各级战备会议、领导机关下部队视察、频繁发出战备指示等措施,以使部队保持高度紧张的临战状态。
1969年11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军委办事组组织总部领导,北京、兰州、新疆军区和华北、西北八省、市、自治区领导到东北地区参观学习落实战备的经验。12月,召开全军战备工作会议,检查战备落实情况,提出战备工作任务。会议指示:当前部队和机关所进行的疏散,是防敌突袭、保存我军作战能力和锻炼部队适应战时要求的重要战备措施,必须教育部队做长期打算。
1970年2月23日,中央军委发出了《提高警惕严防苏修挑衅》的指示,指出:近月来,苏军在靠近中国边境地区的动向十分异常,似在积极进行军事挑衅的准备。在黑龙江、乌苏里江解冻之前,苏联都有可能寻机挑起新的边境事件。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充分做好应付敌人挑衅的准备。
1970年4月始轮流回营房
到1970年4月下旬,全军部队疏散已经历时半年,战争仍没有发生。寒冬已经度过,北方河流中厚厚的冰盖正在消融,坦克机械化部队行动的有利时机已经过去。随着疏散时间的持续,加之天气转暖,南方已到梅雨季节,部队在供应补给、生活管理和住房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武器装备的伪装、保养也出现一些困难。
据此,1970年4月24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部队疏散的指示》,要求对部队疏散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北方有条件的地区要把人、马、车、炮装备逐步窑洞化,建设能防、能生活、坚固耐用、平战结合的战斗營房;疏散地区住房拥挤,原营房在山区和远离大城市、交通枢纽和重要目标的部队,雨季期间可撤回营房,有情况再迅速就地疏散;原营房在大城市、交通枢纽或重要目标附近的部队,雨季期间,可以1/3或1/2轮流回营房,以2/3或1/2进行野营训练;长江以南地区部队的一些重型装备,梅雨季可回营房维修保养;海军舰艇部队继续保持疏散,大型装备分散在港湾锚地,小型装备分散在小港和轮渡疏散,定期回基地、港口进行补给、维修和休整。
此后,部队的疏散进入长期化,根据不同情况,有的继续疏散,有的返回营房,有的按比例轮流野营与返回营房。1971年11月,部队解除疏散,全部返回营房。
(摘自《当代中国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