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飞
对于数学教学,如何激发兴趣,并使兴趣得以持久,进而转化成学习动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下面就几年的教学来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想法。
一、亲近:让学生在亲师中激起学数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现在的中学生很有自己的主见,对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自己的看法,能与学生走到一块的老师都是受到学生欢迎的喜欢的。而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也自然而然会喜欢你所教的那门学科,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学数学的兴趣
每个学生的心理都有渴望获得新知识的火种,而一旦学生这种渴望求知的火种被点燃,他们的思维创新就会在一种最佳状态下活跃起来,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的教学就采用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国古代的《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雞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有几何?”学生在小学就曾接触过类似问题,但绝大部分学生不会解决.这就使学生既有兴趣又产生了障碍,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而生动有趣的数学材料总是吸引人的,趣味十足的数学问题可以吸引学生对问题的不断探究和深入思考.对于这个问题我先是请同学做翻译家,上数学课翻译文字确实是一件很新奇的事,大家都争先恐后,抢着翻译,此时的课堂已经是非常活跃了.然后开始请学生来解决问题了,而此时已经有不少人想出来了,而且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设鸡有x只,兔有y只,得2x+4(35-x)=94另一种方法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设鸡有x只,得2x+4(35-x) =94.通过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但很快解决了问题,而且还不知不觉地利用了新知识.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新知识而且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便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通过对这个有趣的问题讨论分析,可以较容易地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从而能比较轻松地阐述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或故事中都蕴含着数学问题,利用这些趣事结合数学知识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增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调动学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学习数学才是学生感兴趣的,才是学生愿意学的。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寓数学教育于活动之中。
例如:在学轴对称这课的内容时,让学生提前收集各种商标的图案,在收集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同学之间互相分享的快乐,也增强了动手收集资料的能力,学生乐于完成这样的作业,也喜欢学这样的数学。而在学生理解了轴对称的知识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一剪,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自己的双手制作出各种的同时形状的轴对称图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无疑会效率倍增。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开展不同形式的数学课,相信另类的数学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寻美:让学生在情感中体验学数学的兴趣
在美的享受中能启迪人的心灵,引起精神的升华。不要以为美仅仅存在于图画中,其实数学中也蕴藏着各种不同的美,可以利用数学知识对数学美开展各种不同的教育活动,可以激发起学生在数学中对美的追求,原来数学也可以这样美,相信在这种的情感涟漪下,学生对于学习数学会有更大的兴趣。如:对于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教学,在多媒体教室里,先用电脑演示在海平面上日出的情景,让学生在美丽的景色中了解在整个日出过程中太阳与地平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而一鼓作气,转化成数学知识当中的圆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学生在前面生活场景的铺垫下激发出了很大的兴趣,而接下来的学习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这样,可以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美妙。在教学中进行“数学美”的渗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启迪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知识,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在成绩中增强对学习的信心,形成良性循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多从学生的角度去出发考虑问题,创造和谐情感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数学,这样的学习,相信一定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