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士友是清末湖北江夏人,早年丧父。母亲一手将他拉扯长大。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感情至深。夏士友从小就在心里深深埋下了将来要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念头。待他长大以后,便把这种感情变成精心侍奉母亲的行动。
夏士友家境贫寒。他只能出卖劳力,靠给人家打短工挣钱来赡养母亲。由于他工作不固定,挣钱不多,生活相当困难,经常出现一顿饭不够两人吃的情况。每到这个时候,夏士友总是“减己食食母”,宁肯自己饿肚子,也要母亲吃饱。
母亲知道他要干活,饿着肚子不行,总是劝他多吃。每当这时,夏士友便谎称在别人家干活时已吃过饭。有时,夏士友打短工的人家看他干活好,家境又贫穷,便邀他去吃顿饭。这时夏士友总说:母亲在家挨饿,儿子去吃饭,这是不孝,如能保证也给老母一餐饭,便可赴约。人家看他是个孝子,总是满足他的要求。
冬天,天气寒冷,夏士友外出打工之前,总是叮嘱母亲不要早起,尽可能在床上多躺一会儿,不要到处走动,以免受风寒。而他自己却早早起床,生火做饭,把热饭热菜端到母亲床前,侍候母亲吃过,再把家务操持好,才离家外出打工。长年累月,“如是以为常”。
夏士友到40岁还未娶妻,一些好心人可怜他,帮他娶了妻子。妻子过门后,夏士友发现妻子不能孝敬、侍奉母亲。有一天,夏士友外出打工回家,刚好碰上媳妇和母亲吵架,并且辱骂母亲。夏士友非常难过,他流着眼泪责备妻子不该与母亲吵架,更不该辱骂母亲。媳妇不服,与他争辩。无奈,夏士友只好将嫁来不到半年的媳妇送回娘家。
有些好心人来劝他,说是赶走媳妇,也就没有了后代,无后为不孝。夏士友回答:“有妇,欲其孝;有子孙,亦欲其孝。苟不孝,安用妇?安用子孙?”从此以后,夏士友更加孝敬母亲,以弥补媳妇的过失。
夏士友常年克己奉母,终于积劳成疾,在把妻子送回娘家一年后,便患重病而亡。夏士友的死,使母亲痛不欲生。
不过,夏士友的至孝却深深打动了邻里。有位姓张的邻居,被夏士友孝敬母亲的事迹所感动,又为夏士友不能為母亲送终而惋惜,就承担起照顾夏士友母亲的责任,按月送去柴米,一直供养到夏母去世。
(摘自《品国学谈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