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空中力量在历次战争中大放异彩,各国都意识到了制空权的重要性,而获得制空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除了研制、装备足够数量的先进战机并在空战中取胜之外,在战争爆发初期破坏敌方的机场则是一个更好的办法。参考珍珠港事件,当时日本发起的突袭让大量美军战机来不及起飞就被击毁于地面,少部分战机即便起飞了,也不是优势日军战机的对手,更何况,在机场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这些美军战机即便侥幸存活,也難以平安降落。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各国除了兴建新机场、加固机堡之外,还把目光投向了高速公路,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正是机场跑道的最佳替代者。于是乎,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在建造高速公路时,都会有意挑选一些较为开阔、平坦的路段用作军用飞机的战备跑道。
在中美俄这三个国家中,又以我国高速公路质量最高。作为车轮上的国家,美国同样拥有大量高速公路,但这些高速公路主要修建于数十年前,在之后的几十年间,州政府与联邦政府均没有投入大量资金维护这些高速公路,时至今日,美国境内的高速公路已经不是很适合用于军用飞机的起降。至于俄罗斯,高速公路主要集中于人口密集的东欧部分,亚洲部分的路网则十分稀疏,且多数公路一到夏季就会因冻土融化而变得十分泥泞,连车辆都难以通行,就更不用说起降战机了。
以我国郑民高速的战备跑道为例,为了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从高速公路到跑道的转变,被用作战备跑道的高速路段的隔离墩装有轮子,工作人员能在1个小时内移走数百个隔离墩。为了不影响飞机起降,路旁还不能有高大的树木与建筑,此外,为了满足飞机的停靠,还需要在建造高速公路时预留面积较大的回转坪和服务区,服务区具备检修、加油等功能。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高速的战备跑道两侧还设计有移动指挥塔台与导航雷达平台,以尽可能地接近军用机场的条件。
(摘自《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