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
以前,逢年过节,亲戚朋友都愿意聚到一起,拉拉家常、叙叙旧,重温旧时的亲情和友谊。而如今过年,走亲访友好像成了一种负担,年轻人纷纷求助怎么“对付”来自七大姑八大姨的“问候”。在古代,“亲戚”一词的含义原本很亲切,表示自已的父母兄弟,后来指代的亲属范围逐渐向外拓展,也正如当下的情形,“亲戚”这个词的含义没有以前“亲”了。
时光机——
“亲戚”在古代
1.指父母
《左传·昭公二十年》:“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
《大戴礼·曾子疾病》:“亲戚既殁,虽欲孝,谁为孝?”
在这两个句子中,“亲戚”均指的是父母。
2.泛指血亲,父母及兄弟姐妹等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这句话是说:我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是仰慕您(蔺相如)高尚的节义呀。
这里的“亲戚”泛指血亲,包括自己的父母及兄弟姐妹等。
3.泛指内外亲属
《礼记·曲礼上》:“兄弟親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孔颖达疏:“亲指族内,戚言族外。”族内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父系同宗者,包括宗族内的其他男性,不包括已出嫁女性及其配偶。族外则指族内近亲以外的亲属。
晋代陶潜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道:“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这句话是说,以亲人间的知心话为愉悦,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除忧愁。
在这两个句子中,“亲戚”均泛指内外亲属。
今解——
“亲戚”在今天
现代汉语中的“亲戚”通常用于称呼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不再指自己的父母及兄弟姐妹。
人和人之间的友爱,并不在于是否是亲戚。是的,小时候,我们常常把亲戚这两字看得多么美好和重要。一旦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我们便很快知道,亲戚关系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设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也常常是亲戚们造成的;生活同样会告诉你,亲戚往往不如朋友对你真诚相见。
——路遥《平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