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刘少奇》剧本创作反思

2019-09-10 07:22海波
新阅读 2019年5期
关键词:文学性刘少奇共产党人

海波

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在从上至下,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在中央电视台和多家网络平台同时播出。播出尚未过半,作为创作者,此时最该做的是等待和倾听,听取观众反应,促发自我反思。

首先要说的是,这部电视剧是写给那些最不想看,又最该看的人的。在我们这个共产党执政的国家里,是写给那些已不怎么知道,或根本不知道共产党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却又顶着共产党员牌子的人的,是写给那些不知道还假装知道,或明明知道还反其道而行的人的,这是这部电视剧为什么起了个不像剧名的剧名,刻意叫作《共产党人刘少奇》的主因之一。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那年加入共产党,毕生信仰共产主义,以共产党员的最高标准自律,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竭蹶奋斗,并为了永葆这一宗旨的本色,毕生致力于党的建设,写出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一马列主义经典,这些都是《共产党人刘少奇》这部电视剧的重要内容。但电视剧的现实意义在于,期望将电视机、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的荧屏,化为镜子,请今天的近9000万共产党员坐在镜子前,对比镜子里的刘少奇好好照一照,看看真正的共产党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也请人民群众看看,与镜子里的那些有好、有孬的共产党员相比,身边的那些党员,是真共产党,还是假冒伪劣的共产党。不是有纪委、中纪委吗?假的就应打假,冒的就应揭穿,伪的就应举报,劣的就应帮教,从而让真正的共产党人脱颖而出,服务人民。绝不能让毛刘周朱任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缔造的新中国,毁在一群假货的手里!

第二点要说的是,《共产党人刘少奇》这部电视剧更是写给早想看,早该看的人民群众的。刘少奇曾经讲过“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这部电视剧首次相对系统地写了刘少奇从8岁到51岁的前半生历史。剧中虽然不乏历史事件,但主旨在于沿着刘少奇曲折多舛的人生与命运轨迹,展示刘少奇的人品与政品,人格与政治品格的磨砺、淬炼经历,展示刘少奇从一个乖崽成长为好人、老实人,从一个好人成长为好战士、好党员、好领袖的复杂艰难的历程,同时不回避刘少奇成长中的挫败和失误。电视剧希望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好好与刘少奇对照的也正是人品、政品这两点。现在的某些党员之所以腐败堕落,有些是忘却初心,政治品质逐渐退化、恶化,有一些从根上就是些人品存在严重问题的人。这些人无非看中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图谋私利,投机钻营,混入党内,甚至爬上高位的。这种人放在大革命失败时期肯定是叛徒,放在抗日战争时期肯定是汉奸,放在战场上肯定是逃兵,包括今天,假若国家、民族有难,这种人保准是第一时间携款移民,跑到国外大骂共产党,挖共产党祖坟的人。

电视剧中,刘少奇人格品质的修炼养成,以两大特征递进体现,一是为百姓生计毕生奋斗的人民性,二是对正直诚实等传统美德的坚守。刘少奇政治品质的修养,也以两大特征逐级升华,一是实事求是,每求真是的施政灵魂,二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政治勇气。这两品四征相互渗透,贯穿在刘少奇的生活经历、情感悲欢与历史事件混搭的故事表述中。

刘少奇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设,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无论新中国成立前,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他走的地方之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中极为突出。革命时期基本是哪里出现严重问题,形势紧迫,他就会被中央派往哪里,挽危救难,开拓新局。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经济建设、人民生活,他走的地方更多更细。我的印象中,刘少奇除了没去西藏外,大陆的各省几乎走遍了。西藏后来由少奇同志的儿子刘源代父走了,而且走了20多遍。刘少奇的这种东奔西走,南征北战,左冲右突,上下求索,成了他有别于许多革命者的鲜明特色。当然,这也给拍摄他故事的电视剧,带来了极大难度,场景之多,打过交道的人物之多,成倍超出以往的电视剧。

第三点讲几句艺术理念上的事。革命历史题材、领袖题材与主旋律影视作品,往往存在一些通病,即共性淹没个性,见粗枝大叶,不见别有洞天,或说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情,见情多见矫情,少见能够令人共情的真情,以及用大道理说教替代戏剧性濡染,对事件与人物的诠释流于直白、生硬、潦草、肤浅等。这些通病的病根有一个,即影视创作,长期以来严重缺乏文学性的追求,许多从业的主创人员更是严重缺乏文学修养,这是《四世同堂》等优秀电视剧之所以凤毛麟角的根本原因。影视作品总讲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其实这三性往往被一个文学性就包揽了。“文学即人学”,“文学是一切艺术之母”,这些著名论断,已被遗忘得太久。影视作品通常把有个好故事列在追求首位,正是忘了一切艺术的至高使命主要是创造“艺术典型”“典型形象”“典型人物”,退一求二的结果。许多电影厂和影视制作公司,为什么历来把负责一剧之本的部门,叫作文学部,而不叫作故事部,就是这个道理。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和重大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在审核《共产党人刘少奇》剧本时,认为剧本“史料翔实,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饱满,尤其是剧本文学性强”,“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中,文学性这么突出,还是第一次看到,难能可贵”,这算是对我们的最高褒扬了。

我本人与许多编剧一样,是从小说作者、文学编辑,转入影视创作的,多年来强烈祈盼把文学理念带入影视。我16岁时上过天安门城楼,参加“文革”中第一个国庆的观礼,周恩来总理曾招呼观礼的人从刘少奇、毛泽东、林彪身前一米处依次走过,这3位人物的罕见神情,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可以说,我是从刘少奇脸上的忧,毛泽东脸上的怒,林彪脸上的喜开始,先揣摩他们当时的心态,再了解背后发生了什么事件,再到一点点了解他们的历史的。也就是说,我走了一个先由人及事,后由事及人的过程,人的形象,始终远在丰功伟绩之上。这也是剧名为什么叫《共产党人刘少奇》,而不叫《共产党员刘少奇》的原因,剧名和剧情都突出了一个人字,突出了这个人的优异人品和卓越政品。20年前,刘少奇诞辰百周年,我奉命创作的电视剧《少奇同志》,在中央台播出。自此,刘少奇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袖、中共将帅的事功,以及逸闻,一直没有离开我的生活。以文学方式记录刘少奇的历史,成了我这辈子的公事和国事。一定要把刘少奇作为“典型人物”“典型形象”,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剧形式呈现于荧屏,成了我的夙愿和梦想。

今天,《共产党人刘少奇》终于播出,刘少奇终于以有些新意的形象,走向他的人民,这是从刘少奇同志的亲属,到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以及和光公司与剧组共同努力的结果。但由于各种情况的制约,这次的实践还不能说夙愿已了,梦想成真。真正的好剧,是要由观众的口碑和专业人士的眼光评判的。此时,若以刘少奇同志“实事求是,每求真是”的精神,审视《共产党人刘少奇》这部电视剧,我想,我和剧组的成员一样,既有欣慰,也有很多遗憾。毫无疑问,要想使中国的电视剧与时俱进,变得高档些,真正富于文学性,富有魅力,还需要同业者的加倍努力。更无疑问的是,要想使已经是共产主义运动史中鲜明典型的刘少奇,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中的艺术典型,更加需要各界人士百倍、千倍的努力。

谢谢大家观看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

刘少奇同志永垂不朽!

作者系《共产党人刘少奇》电视剧编剧

3月30日,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创作座谈会在北京党史美术馆(筹)举行,为纪念这位一代伟人,46集大型史诗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3月19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热播。本次座談会由文萃堂读书汇组委会、《共产党人刘少奇》剧组主办,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新阅读杂志社承办。

猜你喜欢
文学性刘少奇共产党人
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词的吸收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想对您说
初心如磐
后现代中国电影娱乐性对文学性的裹胁
从“两学一做”谈共产党人的信仰
《刘三姐》等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性
虚拟的自由:创新与消解
一张陪伴刘少奇半个世纪的珍贵画像
习近平的共产党人政治自觉观
一张陪伴刘少奇半个世纪的珍贵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