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军
摘 要:楚武王灭掉权国以后,在权地建立了权县,开创了中国县制的先河,但其前身权国史料记载缺失。据《国语》《诗经》《史记》《新唐书》等史书资料以及现代学者研究成果而判断,权国建立于商王武丁时代,大约为公元前1218年至公元前1208年,权国第一任国君为武丁之子或者嫡孙,最有可能的是武丁之子子元文丁。权国建立在江汉平原西部,汉水以西和漳水以东,现为湖北省荆门市沙洋一带,以权水之权为国名。在公元前730年左右权国被楚武王所灭。
关键词:商武丁;权国;楚武王;权县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5-0005-06
权国一名,最早出自先秦典籍《左传》一书。《左传》记有“楚武王克权。”这也是楚灭权国在文献中最早的记载。就此说明了两个观点:第一,权国在中国历史上是存在的;第二,权国是楚武王灭掉的第一个国家。那么,权国何时建立?权国何人创建?权国处于何处?权国何时灭亡?史书上却语焉不详。即使近现代楚史专家,也只是简单提及,一笔带过。楚史专家何光岳在《楚灭国考》一书中考证20多个楚灭方国,但未考证权国。那么,权国到底有多少未知的秘密需要后人探其究竟?本文想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考证。
一、权国建立
权国灭国较早,但权国的知名度高于其它诸侯国。因为,楚武王灭掉权国后,把它建成了中国的第一个县制。《左传》说:“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楚武王派他的叔叔斗缗做了第一个县尹。
由于权灭国较早,各诸侯国史官也就没有对其溯源的记载。著名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的《左传》是对孔子《春秋》作注的一部史书。孔子的《春秋》又是根据鲁国史官当年的记录编纂而成,其内容最早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此时权国已经不存在了,当然也就没有机会进入左丘明的视线,《左传》也就没有楚武王灭权时的当年记录。《春秋》写得更简略,没有记载权国的内容。据说楚国的史官写过一部楚国编年史《梼杌》,但此书失传。除此以外,先秦时期典籍中再也没有直接记载“权国”内容的资料了。
不过从现存先秦典籍《诗经》中只言片语里,还有可寻的蛛丝马迹。《诗经·商颂·殷武》曰:“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意思是说:勇猛的殷王武丁,奋发起来讨伐荆楚。王师深入敌方险阻,俘获了荆楚的师旅。扫荡荆楚统治的领土,这就是成汤子孙的功业建树。荆楚长久居住的南方,也是我殷商的国土。此内容说明殷商时期其势力范围已经达到了荆楚腹地。魏昌教授在他的《楚国史》中说:“鄂西宜都清江口出土了铜矛,江陵张家山出土了铜镞,数量虽少,但说明商青铜文化也已传播到汉水以西之地。”为了统治这块肥沃土地,武丁将自己的后人分封于此。于是,就有了权国。
《新唐书》对此有所记载。《新唐书》载:“权氏出自子姓。商武丁之裔孙封于权,其地南郡当阳县权城是也。楚武王灭权,迁于那处,其孙因以为氏。”但权国的第一任国君是谁?何时建国?依然是一个未知数。这就需要我们从已有的史料中作推理判断。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表明:商武丁执政时期为公元前1250年至公元前1192年,在位59年,其“裔孙封于权”。“裔孙”是指远代子孙。“裔孙”是谁,没有更多的史料来证明这个判断。
从断代史研究成果中来分析,武丁之后传位六世孙,有100多年。从《史记》中看,这段时间殷商在逐渐衰败,所以,《史记》说:“殷复衰”、“武乙无道”、“殷复去亳,徙河北”、“殷益衰”。 武丁以后,唯独商纣王曾大举讨伐过东夷,做过开疆拓土的业绩,这在《左传》有记载。昭公四年记:“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昭公十一年记:“纣克东夷而陨其身。”此意为:商纣王举行黎地的田猎,东夷背叛了他。因而,商纣举全国之力,讨伐了东夷。从《左传》和《史记》记载可以看出,史载内容从武丁到商纣,其他商王均无作为,只有武丁和商纣敢于开拓疆域。而且,商纣和其他商王都没有南征的记载。由此分析,创建权国的商王还应该是武丁时代,武丁封其子或孫为侯,建权国。
正史以外其它资料也可以给我们一个研究指向。大文学家韩愈在《唐故相权公墓碑》中说:“武丁之子降封于权。权,江汉间国也。周衰,入楚为权氏。楚灭徙秦,而居天水略阳。”韩愈说的这位权公即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后徙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唐朝文学家、官至宰相,著有《童蒙集》10卷、《制集》50卷、《元和格敕》30卷和《权载之文集》50卷。《权载之文集》卷28《世德铭》卷首以“肃肃我祖,玄鸟自天。天乙革夏,武丁相贤。手文命子,开国于权”为开篇,介绍了权的始祖建国的过程。权氏后人以此解读为:权姓源流及世系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武丁后人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在商汤灭夏桀建立商王朝之后,殷商的第23代商王高宗武丁(子昭),将自己的后代子元封于权邑,公爵爵位,建立了权国,史称权文丁。关于文丁,史书载殷商第29任商王为文丁,亦作太丁,叫子托,是商王武乙之子,武丁的玄孙。显然,权国的国君不是这个文丁。所以,权氏后人认定的权氏始祖、权国的第一任国君子元文丁,因史料不足,只能为初步判定。
在词汇和百科知识溯源上最有权威性的《辞源》对“权”意有13种解释,第12种词意解释为:“周列国名。春秋时灭于楚,故都城在今湖北当阳县东南。”第13种词意解释为:“姓。商武丁裔孙封权,后以为姓。”《辞源》的解释依据是《新唐书》,但它权威肯定了“商武丁封权”。
近代也有学者关注权国问题。湖北省社科院荆门分院研究员李柏武认为:“权国是商高宗武丁的后裔(子或孙)在汉水西岸建立的一个方国,以权水得名。……权国建立的时间,当在武丁‘奋发荆楚’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初。权人举族南下,并被分封于汉西的权水流域,权国由此成为商王朝统治汉西少数民族,威震荆楚地区的、国土最南的政治、军事基地。”李柏武认为权国是商武丁时期在汉西建立的一个方国,表明了荆楚地区是殷商王国的南大门。
楚史专家张正明教授对权国建立的时间也作过一个判定,他认为:“权的故地在今湖北当阳县东南,公族子姓,是商代中期以后南迁的殷人。国土虽不广,国力却不弱。楚人从熊渠到蚡冒都未能把它击灭,熊通才实现了先君的夙愿。”张正明教授说的“商代中期以后”,其时间概念也正好指武丁在位前后。《湖北通史》认可张正明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先秦卷》中对权国的建立作了这样的描述:“权国系商代中期以后南迁的殷人所建,其公族为子姓。”
另外,从甲骨卜辞来看,商王武丁执政期间也锐意经略南方,他多次率师南征,曾经征伐过南夷的虎方、卢方方国。孙亚冰、林欢在《商代地理与方国》一书中考订说:“虎方在今汉水以北,安陆、京山以南的地区。”卢方在“今竹山、安康之间,正在东蜀西北,也就是商代卢国的位置”。可见,虎方、卢方的位置是在江汉平原北部和鄂西北地区。从交通便利的角度讲,“中原文化通过南阳盆地,跨越汉水,就达到鄂西地区”。既然商王武丁千里迢迢来到江汉平原北端和鄂西北地区,为拓展疆域,再挥师南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也许就是这一次,他来到荆山山脉余脉之尾,发现了荆山山脉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既是一片沃土,也是辐射四方的重要交通要道。于是,在汉水西岸建立了权国,在沮水西岸建立了糜国,两国相互照应,控制南夷地区的重要水道。糜国的都城在湖北省当阳两河镇内,位于权国西60公里左右,考古认定为商代城址,糜国话题本文从略。
武丁南征的时间,我们可以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器物上去判断。妇好墓曾出土一件玉戈,上有“卢方皆入戈五”的铭文,专家据此推测,这是武丁征伐卢方以后,卢方表示臣服以后的纳贡物品。此物品应在妇好生前所有,死后随葬。据学者考证妇好死于“武丁晚叶的前期”,即武丁中晚期。《竹本纪年》也载:“(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年荆。”“荆”即“楚”。武丁三十二年,为公元前1218年。“次于荆”也许说的是当年,也许说的是次年或几年后。
据此,我们认为:权国始封于商武丁时代,其第一位国君为武丁其子或其嫡孙,不是裔孙。其时间为武丁中晚期,大约为公元前1218年至公元前1208年。
二、权国方位
最早解读权国方位的是杜预,他在解读《左传》“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以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使阎敖尹之”这段话时说,“权,国名,南郡当阳县东南有权城。”“斗缗,楚大夫……缗以权叛”,“那处,楚地,南郡编县东南有那口城”。杜预有“杜武库”之称,雅号为“左传癖”,因而,他对《左传》的解读被史学界认为是对先秦历史最权威的解释。杜预生于三国末期,278年(晋武帝咸宁4年、吴天纪2年)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次年克江陵,招降南方州郡。后以灭吴功而封当阳县侯。杜预不仅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博学多才,通晓政治、軍事、经济、历法、律令、工程等众多学科,著有《春秋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经典名著。
杜预的权国在“南郡当阳县”说,也有一个误读。有学者认为当阳糜城遗址就是权国权城遗址,该遗址为商代城址,也正好在“当阳县东南”,由此,产生了权地“沮漳水流域的‘糜城说’”。其实不然,杜预当时是站在晋代地理的角度,来论及古遗存方位,但历史地理的变化因素,很多研究者没有考虑,古当阳非今当阳。古代文献中常常以当阳县为坐标,说明当阳县历史地位的重要,但我们以此研究历史地理,就必须把古当阳和今当阳分开。当阳于秦时建县,“晋隆安时,析当阳地置长宁县,长宁建于东,则当阳渐徙而西”。于是,当阳县城迁移到了今玉阳镇。也就是说,以东晋隆安五年(401)为界,此前的古当阳包括了荆门大部及周边县的局部。东晋隆安五年当阳县城搬迁到玉阳山下始至今为今当阳版图。
那么,权国到底在何处?清乾隆《当阳县志》载:“当阳,古权国,为楚启疆近地。”说明权国是早期楚国的邻国,我们可以从《史记》中弄清这段历史。熊渠是楚人的第9代楚君,以胆气和勇力见称。他整军经武,成效卓著,特别重视团结那些愿意臣服于楚的小邦部落,在江汉之间很得人心,“蛮夷皆率服”。熊渠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于是,自封为王,还封“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湖北通史》对此作了解释:“毋康所王之地句亶,在今江陵;挚红所王之地鄂,在今鄂州;执疵所王之地越章,不易指实,可能在江陵与鄂州之间某处。”其实,执痴封王之地越章就在权地附近。清康熙版《当阳县志》明确记载说:“楚三王墓,在湮沉湖侧。”“考内方在荆门州东南,晋隆安以前,尚属当阳,以楚尝封越章王于此”。“楚三王”指向不明。“湮沉湖”即现在当阳沮漳河东岸的赵家湖一带,此处有众多楚墓分布。内方即执痴的封地。内方在何处?《汉书·地理志》记:“章山在东北,古文以为内方山。”据此,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亦说:“据《汉志》,内方即章山”。
《水经注》又载:“沔水自荆城东南流,迳当阳县之章山东。山上有故城,太尉陶侃伐杜曾所筑也。《禹贡》所谓内方至于大别者也。既滨带沔流,实会《尚书》之文矣。沔水又东,右会权口。水出章山,东南流迳权城北,古之权国也。《春秋》鲁庄公十八年,楚武王克权,权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是也。东南有那口城。权水又东入于沔。沔水又东南与扬口合,水上承江陵县赤湖。江陵西北有纪南城,楚文王自丹阳徙此,平王城之。”《水经注》是一部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很多已散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的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段话明确的说明了权国在沔水即汉水以西的古当阳境内。这样,我们就完全明白了。熊渠封执痴为越章王,实际上意在对权国的包围。1995年1月15日《湖北日报》头版头条曾报道:“最早的贵族楚墓在当阳发现。”2012年湖北枝江万福垴出土的西周编钟“楚季宝钟”,从铭文看专家初步确定为楚君熊季徇祭祀使用的器物,即公元前821年至公元前800年之间。2018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组织众多相关文博单位参与,两次对沮漳河流域下游的楚文化遗址进行系统调查。此次调查涉及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采用了许多新的技术手段,确认了86处楚文化遗址点。通过此次系统调查分析,专家认为:“沮漳河流域下游一带可能是楚国发家之地。”综上资料可以说明,楚人早期的势力范围已经涵盖沮漳河流域。
近代考古发现的一批秦简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古当阳有一定帮助。《岳麓书院藏秦简(壹) 》中的《三十五年质日》有一段记载行程的文字:
丁巳 去南归
戊午 宿□留
己未 宿当阳
庚申 宿销
辛酉 宿箬乡
甲子 宿邓
简文记载的是秦嬴政三十五年(前212),秦国的一位公职人员从南郡出发到邓办理差事时行走的线路。此记录正好说明古当阳在南郡至邓(今襄樊)之间的中部,即现在的荆门沙洋的某一个地方。
另外,当代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西周时期全图和春秋楚吴越图上标明“权”在荆山山脉以南,汉水和漳水之间,即今荆门市沙洋一带。湖北省文史馆副馆长、历史地理研究学者潘新藻在《湖北省建制沿革》中“权国”一辞条下这样解读:“国在南郡当阳县。今荆门军。……今权城在钟祥县西南。盖当阳县境所改隶。”《湖北通志》载:“当阳县,周权国地,秦置当阳县,属南郡。”明确说明了当阳县是建立在原权国的地盘上。《荆门州志》载:“至周迄春秋时,见于《经》者仅一百六十五国,而权国预焉……通考有‘权,即荆门军’之注,则权亦久湮而无稽。”又载:“权城在今州治南一百里。”清康熙《当阳县志》载:“成周时有权国,盖今邑分土之始,权国在《禹贡》荆山之南二百余里。东界䢵,今景陵、京山之境;西界夔,今夷陵以西皆是;南界罗,今枝江、松滋;鄫,今江陵;北界卢,今南漳、远安。国城在内方之东南。”综上史料说到荆门一带时,常以当阳作为坐标,原因是,今荆门市大部分原为古当阳辖地。汉末以后,当阳治所才渐渐西迁到沮漳一带,古当阳辖地也渐渐分化出许多行政区域。很多人没了解这个变迁过程,也就容易产生误会。
明确了古当阳和今当阳地域的差异,再依据典籍说权国的方位,也就一目了然了。所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权喜说:“权国属(沔)汉水水系,地域当在当阳东南方或荆门西南隅。这一位置的權国,是楚迁都江汉平原以前,首先要扫除的障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玉堂博士在“鄂湘赣皖文化行”大型采访活动讲述中也说:“天下第一县由楚人建立,名叫权县,位于湖北的当阳和沙洋之间。”
杨权喜研究员和刘玉堂博士说权国“当在当阳东南方或荆门西南隅”和“位于湖北的当阳和沙洋之间”,与本文提出的“荆门市沙洋一带”,同属一个概念。因为,古当阳西迁以后,古当阳的西部变成了今当阳的东部,与沙洋县唇齿相依、毗邻地近,“沙洋一带”涵盖了漳水东面即今当阳东部地区。
三、权国的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表示着周王室衰微。与此同时,各地邦国林立,“诸侯强并弱”,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挟天子以令天下,”展开争当“霸王”的角逐,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的局面。在周平王三十一年,楚熊通杀侄自立,他即君位后,一方面利用先君“甚得江汉间民和”的有利形势,着力经营,增强实力;另一方面乘东周王朝日衰、诸侯混乱之际,积极而又谨慎地向周围开拓,继续扩大疆域,首先灭掉了“卧塌之侧”的权国。但在楚武王何时灭权时间上,一直存在争议。
楚史学者左鹏认为:“权,子姓,地在今湖北荆门市东南,楚武王三十四年至五十年(前707—前691)被灭。”此观点沿袭《楚灭国研究》作者何浩的说法。荆门市史志办公室原主任杨明森认为:“楚武王克权的时间应在公元前740(楚武王元年)至前706年之间”。楚史专家张正明教授也认同“熊通早期……底定江汉平原的西部,这时他的主要成就是灭掉了权国”。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谭黎明博士认为:“权县是春秋时期楚国最早的县,也是春秋第一个县。《左传》庄公十八年即公元前676年,追述楚武王灭权为县。可以推测楚国设县时间为公元前七世纪中叶。”谭博士把楚灭权国的时间定在“公元前七世纪中叶”,这个时间指定也是楚武王早期。
另外,還有一种说法。牛武成在《春秋百国探微》一书中说:“公元前676年,权国被楚国所灭。”2018年第3期《宜昌文博》彭先生等人也同此说。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查《辞海》,公元前676年,是周惠王元年、鲁庄公十八年、晋献公元年、秦德公二年、楚堵敖元年。从《左传》记事看,楚堵敖元年应为楚文王十四年。显然这个时间不是楚武王克权的时间,楚武王熊通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40年至前690年,错误的原因是误解了《左传》的本义。
《左传》在庄公十八年中记载:“初,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以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使阎敖尹之。及文王即位,与巴人伐申而惊其师。巴人叛楚而伐那处,取之,遂门于楚。阎敖游涌而逸。楚子杀之,其族为乱。冬,巴人因之以伐楚”。意思是说:当初,楚武王灭了权国以后建立了权县,权县县尹与权国旧贵族联合叛乱,楚王平定了叛乱,又因楚文王时楚巴联合伐申中产生矛盾,造成了巴人伐楚。《左传》是鲁国人用自己的年号,按时间顺序记载中原诸侯各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所以,鲁庄公十八年对应周王室的时间是周惠王元年,对应楚国的时间是楚文王十四年,这就和楚武王不靠边了。
其实,《左传》记载的这段话,只有最后一句“冬,巴人因之以伐楚”,记载的是鲁庄公十八年发生的事。《左传》记某一年,一般按春、夏、秋、冬记事。但有时为了交待某件事的由来,它必须对事件产生的原因上溯,所以,一般采用“初”字叙事。“初”意为“起初”、“当初”。先讲过去发生的事,然后再讲现在发生的事,这就是《左传》体例和文字叙事特点。我们把楚国灭掉权国的时间定为熊通早期理由有三。
一是熊通的先君就有染指江汉平原、管控汉水流域的意愿。熊通的太祖熊渠时代,楚人的势力范围就“皆在江上楚蛮之地”,熊渠对其子的封王之地就包围了权国。到了其祖父若敖和其兄长蚡冒执政时代,更是大胆地在权国周边开垦疆土。这点在《国语》中有明确记载:“楚蚡冒于是乎始启濮。”“濮”即“百濮”,指无君长的松散的原始部落。孔丘的十世孙孔安国《传》说:“濮在江汉之南。”说的也是这片土地。我们通过郑桓公与太师伯对话,也可以看出楚国此时在中原诸侯国之间的影响。《史记》载:“桓公问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对曰:‘独雒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公曰:‘何以?’对曰:‘地近虢、郐,虢、郐之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为司徒,民皆爱公,公诚请居之,虢、郐之君见公方用事,轻分公地。公诚居之,虢、郐之民皆公之民也。’公曰:‘吾欲南之江上,何如?’对曰:‘昔祝融为高辛氏火正,其功大矣,而其於周未有兴者,楚其后也。周衰,楚必兴。兴,非郑之利也。’”这段话的意思上说:周王室已经开始衰落,事奉周宣王的郑桓公想事先找一处自己能安生的地方,他想去南方,就此事他问了太师。太师说,南方不能去,那里是楚的天下,不会对郑有好处。
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异母弟弟。郑桓公时期为公元前806年至公元前771年,此时,正是楚君若敖(公元前790年至公元前764年)执政时期。在史书中常常把若敖和蚡冒的政绩记在一起。如《左传》“训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段时间正是楚国逐渐强盛时期,《湖北通史·先秦卷》说熊渠时代“江汉平原除了权国之外,少有名见经传的方国,只有楚蛮和巴人的散部错居杂处,便于楚师乘隙而入。排除了江汉平原西部的路障,东向伐扬越就畅通无阻了。”对楚国发展来说,灭权应该是箭在弦上,这也应该是熊通执政后最早灭权的理由。
二是熊通的先君为楚国打好了基础,其综合国力已能与周王室抗衡。若敖、蚡冒及熊通时代,正是周王室走下坡路之时。《史记·周本纪》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平王执政时间为公元前770年至前720年。“楚始大”说明了楚国在周平王时期,已经跻身到中原诸侯强国之列。《左传》也载:“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鲁桓公二年,是公元前710年,即楚武王三十一年。此时楚国的实力,已经达到了让在中原最有影响的两个诸侯大国惧怕的程度。这应该是楚武王早期灭权产生的持续影响。
三是熊通的态势足以说明他早期已具备发动战争的能力。据《竹书纪年》载:“(周)平王三十三年,楚人侵申。”周平王三十三年,时为公元前738年,即楚武王三年。刚继位三年的楚武王能挥师渡汉,远出南阳盆地,去攻伐周天子母家申国,说明了楚武王志向远大,楚国初具实力。这次远征后,楚武王略感刀不锋利,需要加以磨砺。于是,就把立足江汉、夯实基础为主旨,灭掉临近的权国便成了首选。另外,《左传》记事起于公元前722年,在《左传》中没有楚灭权国当年记载,说明权灭国的时间早于公元前722年。因为,此后楚武王的活动均记入了《左传》一书。如《左传·桓公六年》记“楚武王侵随”;《左传·桓公八年》记“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左传·桓公十二年》记“楚伐绞,军其南门”;《左传·庄公四年》记“楚武王荆尸”等。这些记的都是楚武王当年的事。据此我们可以判定楚灭权国的时间应在公元前738年至前722年之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权国建立应该是商王武丁讨伐荆楚期间,其时间为武丁中晚期,大约为公元前1218年至前1208年,封其之子或者嫡孙(不是裔孙),最有可能的是武丁之子子元文丁;权国建立在江汉平原西部,汉水以西和漳水以东,现为湖北省荆门市沙洋一带,以权水之权为国名;权国在公元前730年左右被楚武王所灭。
注 释:
[1] (战国)左丘明:《左传》,岳麓书社,1988年。
[2] 《诗经·楚辞》,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
[3]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卷75下,宰相世系表十五下,1986年。
[4]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5]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唐)权德兴:《权载之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6] 李柏武:《楚国权县是“中华第一县”考述》,《荆楚学刊》,2013年第4期。
[7] 张正明:《楚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8] 张正明、刘玉堂:《湖北通史·先秦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9] 孙亚冰、林欢:《商代地理与方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五号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
[11] 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12]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13]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14] (清)阮恩光、王柏心:《当阳县志》(卷一方舆志上),同治五年(1866)。
[15] (清)黄仁:《当阳县志》(卷一方舆志·沿革),乾隆五十九年(1794)。
[16] (清)娄肇龙、栗引之:《当阳县志》(卷五古迹第二十六,卷一沿革第三),康熙九年(1670)。
[17] (汉)班固:《汉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8] (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全译》,陈桥驿等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
[19] 宜昌博物馆:《宜昌万福垴编钟出土及遗址初步勘探》,《中国文物报》,2012年9月28日;李学勤:《试谈楚季编钟》,《中国文物报》,2012年12月7日。
[20] 海冰、史德勇:《沮漳河流域下游发现86处楚文化遗址及采集点,为研究早期楚文化提供重要线索》,《湖北日报》,2019年2月27日。
[21] 朱汉民、陈松长:《岳麓书院藏秦简(壹)》,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22]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
[23] 潘新藻:《湖北省建制沿革》,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24] 《湖北通志》(民国十年版,影印本),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25] (清)舒成龙:《荆门州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
[26] 杨权喜:《楚文化》,文物出版社,2000年。
[27] 郑晶晶:《跟随刘玉堂走进楚文化》,《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文化新闻》,2013年10月19日。
[28] (西汉)刘向等著:《白话战国策》,何建章译,岳麓书社1992年。
[29]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章。
[30] 左鹏:《楚国历史地理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
[31] 何浩:《楚灭国研究》,武汉出版社,1989年。
[32] 杨明森:《古权国城考》,荆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荆门市志》(送审稿),1989年。
[33] 谭黎明:《春秋时期楚国的县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4] 牛武成:《春秋百国探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35] (战国)左丘明:《国语》,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责任编辑:黄祥深
文字校对:向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