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细读(一)

2019-09-10 07:22:44向浩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19年5期
关键词:山景醉翁亭记行文

向浩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坛泰斗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流传千古的经典散文名作。关于这些经典名作,我们只有细读才能品出其味道。

先看第一段。

這是介绍醉翁亭位置、形态以及建造者相关信息的语段,本来是比较琐碎的,但作者却写得精彩且有条理、有层次。这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呢?作者在行文过程中,运用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抓手,即“……者……也”句式,将繁冗、寡淡的介绍写得有滋有味。“者”字句是描写和叙述,“也”字句是概念的判断。读好“者”字,便可读好景句和情句,读好“也”字,便可读清作者行文思路,读出文章结构。面对这样有着明显特征的言语句式,我们的朗读方式,也应该随之发生改变。例如“者”字句要读得舒缓、延绵,“也”字句要读得铿锵有力、余味无穷。当然,文中的“……者……也”句也是有区别的,与前面几句的描写叙述不同,最后两句是作者在以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是理解全文的关键语句,在朗读时自然要有所强调,以区别于前面的语句。

接着看第二段。

这一段写山间朝暮之景色,从早晚的变化写到四季的变化,气象宏伟,笔调洗练。其特殊的言语形式照样丰富。

景物描写的首要任务是选择描写点。描写点丰富,景物描写就饱满;描写点精当,景物特点就突出;描写点特殊,景物描写就有趣。第二段中作者的选点兼具了以上三个特点。单就描写点丰富而言,作者选择了山中“日、霏、云、岩、野芳、佳木、风、霜、水、石”等等,这样山中全景尽显,而且是一种全时段的全息画卷。如此山景,当然怡人,怎能不“得之心而寓之酒”呢?

“而”字顺承,写出季节变换之快。

“而”字的使用,除了语义的顺承和转接之外,其实还有写景上特别的用意。“而”是虚词,音短而意浅,用在本段文字中,还写出了时间转换之迅疾。例如“日出而林霏开”,这里的“而”字写出了太阳出来后,林间晨雾消散得很快,就像镜头一样,一闪而过。这样描写,一句句连出,很像电影画面,一帧帧放映,流畅而漂亮。因此“而”字,虚词衬实景,妙不可言。

动静结合,写出山景自然之美。

动静交错写景,本是很多文章中常见的写法,但是在本文中的动静写法是比较特殊的。这里的以动写静,把本来静止的景物写出了动感。如“日出而林霏开”,林中的雾气,本来氤氲不动,但太阳一出,雾气就好像害怕了似的,一下躲开了,瞬间散尽,而后天光一片。再如“云归”“野芳发”“佳木秀”“水落”“石出”等等,这些词语,都写出了山中静景的动态之美。这样言语呈现,让人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山间的奇异多变和更替轮回的哲思。

分总层递,写出文章结构井然。

文章的层次是作者行文思路。思路越清晰,层次越分明。本文段除了按照一年四季、一日早晚等时间来安排写作顺序外,还运用了分总的层次结构。让人读起来,既上口,也易懂。

(待续)

猜你喜欢
山景醉翁亭记行文
皖南桃花潭山景
雨后山景
当代作家(2023年12期)2023-03-21 04:43:45
思维有支架 行文有范式
教学内容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以《醉翁亭记》教学为例
如何避免行文平淡无奇
学生天地(2020年28期)2020-06-01 02:19:08
扣题而教——《醉翁亭记》教学创意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遇到一个执拗小男生
莫愁(2018年21期)2018-11-14 00:58:45
《湘江青年法学》行文体例与注释规范
五律·登本溪关门山有感
北方文学(2018年1期)2018-01-30 06: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