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鹏
去年盛夏酷暑难耐,收到文艳寄来的《一纸情深》散文集,一股清新舒爽的气息扑面而来。面对这本从封面到内容都如此本色、素朴、淡雅的新书,仿佛见到了久未谋面的文艳。老伴儿抢着要先睹为快,他看完后说:“这本书不虚伪、是真事,老百姓能爱看,但是,不见得卖出去多少。”是啊,在当今林林总总、花花绿绿的出版物市场上,能找出为普通大众书写的、与读者的心贴得很近的、以大多数老百姓为主角的、老百姓喜欢又能读懂的书实在是太少了。
如同当年读文艳的《爱的诉说》一样,我先是大致翻阅了一遍,然后逐篇细读,将书放下后、掩卷沉思:这是名副其实的“一纸情深”,表达了作者与生俱来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书中亲情、友情,情深似海,家道、世道,文载大道。作者发自心灵深处的质朴的具有画面感的告白,平实流利的文字,简单易读的情节,就如同邻家、你家、我家、人人身边经历过的事,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情深字简。作者没有去迎合和顺应潮流,刻意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能写什么、该写什么,她一清二楚,能写什么,就写好什么,她一以贯之,清静自然的创作态度、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职业特征,对普通人的高尚品质的崇敬,对人民大众发自内心的尊重,对一般劳动者的热情讴歌,字字句句彰显了文艳为文为人的初衷。
一、爱学习 爱写作 怀抱理想
文艳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专业作家,她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在行政职位上度过,写作只是她的业余生活。对于一个一生中主要时光都奉献给公务员事业的女性领导干部而言,或许有一百个理由让她堂而皇之地放弃写作,许多说不清的诱惑都可能使她偏离初衷。因为,即使放下笔也不必为稻粱谋,拿起笔,虽然快乐,但并不轻松。难能可贵的是,文艳从乡级广播站、县级机关一路走来,一直怀抱着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几十年学习不止,笔耕不辍,虽然官至厅级,仍然保持正直的心灵,保持对美好事物的景仰和好奇,保持思想的活泼,发挥独有的天分和悟性,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好,用自己的感觉记录生活,热烈而真诚地表达着对美丽的大自然的心灵感受、对社会公正的内心追求、对美好人生的情感寄托。
一个人有了功名、地位和权力,最难得的是仍拥有回归质朴的内心。有写作能力的公务员、领导者原本并不少,但是真正坚持动笔、动脑,持续地用心用情去创作的却寥寥无几。在忙碌繁杂的政务事务和庸常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文艳并不热衷于仅仅靠着职位去吃“权力饭”,她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对写作这个差事“乐此不疲”,锲而不舍地在创作园地辛勤耕耘。她所坚持的创作方向始终是去歌颂“真”,去书写“实”。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真就是善,实就是德,以真诚的激情写出真实的人性,真实的社会,真实的生态,真实的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让读者从中品味真善美和假恶丑,这就是对读者最高层次的尊重。在《一纸情深》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写作首先是感动自己,然后是感动读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和本色的表述,将写作作为生命快乐和心灵诉说的需求,体现了作者对党性和人民性的坚守、生命精神和艺术灵魂的统一。
一个官员兼作家“一身二任”的角色、潜心写作的作用是不同凡响的,特别是女性官员兼作家。文艳的作品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不仅是文化的,还是政治的、历史的、综合的人文效益。如果我们的执政队伍中多一些“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领导者,多一些与时偕行的专业型干部,那么,社会进步和走向文明的进程将会加快。女性的形象和地位是社会进步的天然尺度。《一纸情深》的说服力是作品之内的,也是作品之外的,是当下的,也是长远的,是感染男性读者的,也是启迪女性读者的,是给中老年读者看的,也是给青少年读者看的,老中青读者都会从中受益。
二、愛家国 爱人民 笔下有情
在《一纸情深》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新闻创作”起家的文艳虽然内心不俗、形象不俗,但在世俗生活中,由于她创作宗旨的明确,所以她的作品不摆架子,不故作高深、不炫彩夺目,更不自我标榜,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创作本色和创作风格。她不声不响地跟随着普通人的、熟悉的人的脚步,记录着被记录者不曾自我感受到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歌颂着那些读者一睹便觉得似曾相识的经历,体验着那一触即发的动情点、会心处,这是文学作品的强烈感召力所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往今来激励中国人爱家、爱国、发奋图强的座右铭,而绝大多数人都是首先从家庭生活中去直接感受“修身齐家”。《一纸情深》中亲情散文居多,许多篇幅都生动地记述着“积善之家”代际之间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尊老敬贤、家庭和睦的生动细节。看文艳写的外公、奶奶、妈妈、爸爸的故事,立刻会勾起读者回忆和思念自己亲人的思绪,那些事就好像是我们身边的曾经;看文艳写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吃饭的细节,会引发多少读者对于自己与亲人团团围坐、欢乐祥和的餐叙回忆;看文艳多处写到的“想妈”的细节,这一刻会使多少读者想念自己慈母的点点滴滴。看似写一家,连着千万家,看似写一人,连结众人心。文艳作品中连结着千家万户的家风、家世和家道,引发读者不尽的回忆、思考、共情和共鸣。
从《一纸情深》可以看出,作者心中有爱、笔下有情,情至深处便会看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便会领悟到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先进文化的精髓。那些在社会上默默无闻的贫困户、边防战士、革命烈士、女巡警、女农艺师在作者的笔下享有崇高的地位。书中特别让人耳目一新的是钟点工牛丽的形象,在读者心中,她好像是一朵浪花,在滚滚改革大潮的湍流中折射出人民大众对于社会进步的牺牲和奉献精神。一位昔日的劳动模范,后来的下岗女工的大度、尊严、美德和操守跃然纸上。作品中对于牛丽卖了报纸将几块钱交给主人的描写,为了让儿子高兴糊弄儿子正在洗温泉的描写,为了儿子读大学卖房子却无怨无悔而热盼得到廉租房的描写,用土办法为自己做美容的描写……好多细节描写充满生活中的真实性,是那样具体、生动、细腻,感人至深。在“牛丽”这面镜子面前,读者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此类人物是现代社会中出现不久的一种社会分工,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事物如此贴心,对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事件观察得如此细致,作品和读者之间如此贴近,在其他作品中还很少见到。即使是一位打工的家政服务员,即使是一家被帮扶的偏远山区的贫困户,也能在文艳的笔下得到这份他们永远不曾想到的殊荣,更何况文艳笔下那骨肉亲情、至诚友情和纯真的爱情。
文艳的作品是以心灵的美和精神的崇高为本的,有了这个源头,便会用真性情去歌颂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特别是那些往往进入不到社会主流却能真正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的善人,那些好人、能人、贤人和圣人。《一纸情深》使他们得到了最高的礼敬和奖赏,这些人被永远记录在流传于世的《一纸情深》的白纸黑字中。
如今,文艳的职业生涯已经结束,可以潇潇洒洒地继续书写初衷,期待不久的将来,会再看到她的新作。
(责任编辑 刘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