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勇斌
摘 要:本文针对高中论述文教与学的现状,简要总结分析了论述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突破的方法,设计了思维和表述双支架导写图。该支架打开了学生写作思维,搭建了行文结构,对高中生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论述文有明显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论述文教学;思维支架;表述支架
一、作文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论述文写作是近些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旋律,教师在平日的写作教学和学生的习作训练中也是以此为重点讲习对象。然而,从学生的习作反馈看,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三种问题:1.部分学生的习作不具备议论文的文体特征。2.部分学生文章结构松散。3.幾乎所有学生都存在论证逻辑不严密,说理不充分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本质上就是两个核心问题的具体表现,即不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从教学的实践看,单纯的讲“审题、立意、辩证逻辑”的知识,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写作的问题。笔者认为写作知识不等于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的综合。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从思维和表述两种能力的培养着手。思维有深度,表述有条理,这肯定是一篇好的论述文。那么如何做到思维有深度,表述有条理呢?
笔者认为必须认识到习作能力是程序性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知识。就作文教学来说,陈述性知识只能让学生知道作文的概念和写作的意义以及写作的理论知识——审题、立意、逻辑、修辞、结构,对于具体“写什么”和“怎么写”,学生还是无从着手。而通过设计写作的程序性知识,则能比较清晰地指导学生开展写作活动:首先为学生提供思维支架,助力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概念,确定论点,指导学生对概念进行界定,对论点进行辨析。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后,再提供表述的支架,指导学生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这两个支架,前者最为重要。因为思路打开了,思维条理了,接下来的写基本就水到渠成。不过表述的技巧成熟,擅用修辞和多种表达方式,文脉会更通畅,文章会更有文采。
二、教会学生写作论述文的技术方法
写作是程序性知识,有一套可以操作的技术方法,它能帮助学生展开对论述对象的合乎逻辑地思辨性思考,能帮助学生合乎逻辑地清晰表达。
下面以2017年高考浙江卷作文命题为例,阐释思维和表述双支架导写操作技法。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自拟题目。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2017年作文命题材料中出现的概念有“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在材料这个特定的语境中,“书”被赋予了比喻意义:“有字之书”指书籍,“无字之书”指生活、社会实践,“心灵之书”指自我反思。学生如果读不懂材料的表述意义,很难立意。包括有教师批评材料的表述有逻辑矛盾,说“三书”只有“有字”与“无字”两书(“心灵之书”无字),其实是在强词夺理,没能理解该语境下的文艺表达意义。根据思维结构,学生提取了“三书”这个概念后,要对其进行概念界定。接下来就是问“为什么要读这三本书”。学生在思维图上对应位置写上读这三本书的各自意义或作用。诸如“有字之书”可学习前人的知识成果,增加自己的知识技能;“无字之书”可以通过实践体验生活,进一步获取并掌握知识技能,养成好的习惯和品德;“心灵之书”可以通过反省做事做人,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养成高尚人格。显然“三书”中最重要的是“心灵之书”,它是写作的重点部分。因此“怎样读书”这一部分写作的重点是如何读“心灵之书”。学生要联系生活谈,很快就会发现,读“心灵之书”是建立在读前两本书的基础上的,它是读前两本书的总结和升华。很自然的在论述“怎样读书”这一部分,就把“三书”的关系给讲清楚了,也不至于觉得“心灵之书”太抽象不好谈,无话可说。最后就是自然的总结回扣主题——精彩人生,必须读三本书。
写作思路理清后,学生对照表述图,简单罗列分析议论部分的例证(事例和理论),进行具体行文。基本可以形成下面的行文结构:
一位作家说人生要读“有字之书”……(引材料),我认为很有道理。(明态度)“有字之书”是指文献资料,是前人知识和技能的总结(界定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学习知识和技能(分析作用);“无字之书”……; “心灵之书”……。(回答为什么要读“三书”)
可见这三本书,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读好了它们,人就可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那么怎样才能读好这三本呢?(总结过渡)
“有字之书”要认真读,批判性的读……。“无字之书”要亲自实践,用心体验……。只有读好了这两本书,才能读好“心灵之书”。……(简析三本书的关系,突出“心灵之书”的意义并总结读“心灵之书”的方法。此部分回答怎么办)。
读好三本书,成就美好人生!(总结回扣主题)
用此法来解答2018年浙江卷的作文,一样可以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第一段是浙江精神“古”和“今”的概括,它们代表着已有的浙江精神;第二段是讲在浙江文化(精神、思想)的影响下,浙江人干出的实绩,它是第一段浙江精神的作用的具体表现;第三段是设定的写作身份和具体的写作要求——浙江学子,人生新起点,体验和思考。稍加整理,就知道命题意思是一代又一代的浙江人传承并弘扬着浙江精神,干出了伟绩,浙江学子应该传承并发展浙江精神,做出贡献,无愧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据此,依照思维和表述双支架图罗列提纲:1.浙江精神是什么?(引材料,提取概念并界定概念)2.浙江为什么能产生这种精神?(分析产生浙江精神的原因)为什么要继承和弘扬浙江精神?(指出这种精神的意义和作用。)3.如何传承浙江精神?(结合站在人生新起点的浙江学子身份谈体验和感悟。)
同样,依据思维和表述支架图,考生很容易形成下面的行文结构:
1.引用材料,简析概念,明确论述的主题
浙江大地,人杰地灵,一代又一代的浙江人,靠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丰饶的物质财富,形成了闪耀的浙江精神。古有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不同的时代,浙江精神的具体表现虽然有所不同,但它的内核却从未改变,那就是“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它的表现成果也一以贯之,那就是“创业,创新”。
2.分析原因,论述意义和作用
众所周知,浙江是一个资源匮乏的省份,恶劣的自然环境激发了浙江人吃苦耐劳,敢想敢拼的创业精神。……(联系浙江人、浙江故事阐释浙江精神的形成及意义,能够不同时代各举一例最好。)
3.联系自身实际,明确使命,回答怎么做
作为浙江学子,从小就濡染在浙江精神中,我们应该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继承和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开拓”的浙江精神,让浙江精神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得到传承并生发出新的内容。……(联系时代特色,围绕着中国梦,畅想浙江未来,并从面对挑战的精神层面勾画实践的途径,做好人生规划)
按照以上结构写作,完全契合命题要求,不会偏题更不会离题。具体得分高低就看考生对浙江精神的理解是否深刻,对浙江人物书写的传奇故事的了解程度深浅了(用例是否典型生动)。该题虽然对文体没有要求,鉴于今年浙江卷阅读量大,较多学生留下作文的时间很紧张,甚至部分人不足半小时的客观现实,显然按照这个模式写作议论文是比较方便的,能够迅速成文完篇,且符合命题要求,拿到常规分,避免超低分的出现。
三、教学效果及进一步提升作文层级的路径
運用思维和表述双支架图进行写作,使学生的审题立意更加准确,对问题的分析也更有逻辑性,行文的结构更加紧凑,论述文的文体特征更加明显,整体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尤其是对写不好作文的学生,效果特别突出。因为思维支架帮助学生打开了思路,指明了思考方向;表述支架帮助学生搭建了行文的结构,理顺了写作的逻辑顺序。但要提升学生论述的思维深度和表述的文学性,单靠此图是完成不了的。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思考,把思维引向深入。在作文训练中要引入一些与时代联系紧密的题目,配合议论文写作教学,开展如演讲、辩论这样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思辨和创作能力,有效达成写作思维训练的目标。还要补充讲授常用的论证结构——并列式、总分式、对照式、层进式,常用的分析方法——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正面与反面,常用的论证方法——因果、对比、比喻、引用。还有议论文中的叙议结合的表述技巧。这些对于文采的增添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该写作模式的功能主要是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明晰作文结构,仅是写作论述类文章的支架。它尤其对不会写作论述文的学生有显著帮助,对于会写作的学生而言主要功用在于帮助他们在写作论述文时分析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核心问题,使论述更深入、更充分,使表达更清楚、更连贯,使详略安排更恰当,从而提高作文的层级分。以2018年浙江卷的作文命题来说,笔者的学生中就有写作小说和记叙文的,会写作的学生,根本不会受到任何模式的桎梏,因此不必担心这一支架会变成束缚学生思维的僵化架构。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一项新技能的掌握,是始于模仿,会于建模,精于去模的。模仿是简单的仿形,建模是上升到抽象思维层面,是学习中很重要的环节,当然是教与学的重点,而去模则到达了成熟阶段,它完全内化为的学生的能力,可以伴随终身。所以,笔者坚定地认为搭建思维和表述的双支架对助力学生的论述文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会助推学生的思维成长,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彤.写作教学密码:邓彤老师品评写作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60-200.
[2]李正浪.写作思维如何由肤浅到深刻[J].高中语文教与学,2018(5):56-58.
[3]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