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兆亚 张亚茹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5-102-01
在对神经系统控制协调运动的研究中,根据控制系统的中心和环境提供给運动指令的相对重要性将理论分为了两类。通过此阶段对这两种理论的学习、理解,谈谈自己的想法。本文共包含两种理论分类、运动技能的学习、个人观点、启示、参考文献五个部分。
1两种理论分类
根据控制系统的中心和环境提供给运动指令的相对重要性将研究神经系统控制协调运动的理论进行分类,分为两类:动作程序为基础的理论、动力模式(动力系统)理论。前者的核心为动作程序,理论认为完成运动的一系列活动的基础是某种形式的运动表征,通过储存的运动表征使运动者能够确定成功地完成一个动作需要做什么;后者更多地强调由环境确定的运动指令以及运动指令与机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强调环境对于我们动作完成的控制调节作用。
2运动技能的学习
运动技能是习得的能相当精通执行且对其组成的动作很少或不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的一种操作。运动技能是协调运动的能力,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描述如何进行的规则,二是因联系与反馈逐步变得精通和连贯的实际肌肉活动。运动技能不是运动技术和能力,而是练习者对运动技术的掌握程度,即程序化知识的操作状态。
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依据它的外在表现形式,从运动生理学角度一般可以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提高与自动化阶段。从心理学角度一般划分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改进精炼阶段和自动化阶段。这是根据人体在表现技术时是否准确、流畅,是否出现冗余的动作,以及在技术表现上是否经济、实效来确定的。随着练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逐步从运动技能的认知阶段、泛化阶段上升到自动化阶段。
3个人观点
通过对神经系统控制协调运动的两种理论学习之后,我发现两种理论各有利弊,但在学习之后,我有以下观点:
3.1根据运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开环控制系统很好地对应了动作程序的基础理论,闭环控制系统则很好地对应了动力模式(动力系统)理论。
3.2根据运动技能的分类,按环境背景的稳定性对运动技能进行分类,分别为:开放性运动技能、封闭性运动技能(开放性运动技能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需要运动员具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和根据变化而进行改变的调节能力;封闭性技能则主要依靠本体感受器的反馈)。我认为运动技能的这两种分类似乎很恰当地反映了两种理论存在的必要性。
3.3根据运动技能学习的多种分类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根据外在表现形式划分,还是根据心理学角度划分,或者根据运动技能学习的迁移理论划分,在运动技能学习的初始阶段,都是动作程序积累的过程。随着不断学习,技能得到提高,就需要我们随着使用情况的不同,调动我们所积累的动作程序来进行运动。接下来,我们深入学习运动技能,不断提高我们运动技能使用的有效性、合理性、经济性,在这个过程中,似乎动力模式(动力系统)理论更为契合实际。
综上所述,我认为两种理论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动作程序为基础的理论更适合在学习初期运用,动力模式(动力系统)理论则更适合技能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应用。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练习者的需求以及实际情况,恰当、合理地运用两种理论。
4启示
4.1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基础,对于运动技能的教学者和学习者来说,只有对理论认识足够了解,才能更加科学地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
4.2在训练以及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作为练习者还是教育者,都必须明确地了解所学运动技能的特点,这是准备开始练习的重要一步。
4.3在基础类运动技能学习阶段,主要目标是为身体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发展基础运动能力,为之后的专项技术学习打好基础。例如:最开始的学习,首先要掌握基本的走、跑、跳、投、翻滚等运动形式,创建正确的记忆表征,从一开始就避免错误动作的出现,减少后面不正确姿势导致伤病的概率。
4.4在专门类运动技能学习阶段,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阶段需要全面发展练习者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需要不断提高练习者适应环境的能力。这就要求教练员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来发展练习者基础运动的能力和相关的动作技巧,为练习者在后续进行的专项类技能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个阶段的运动技能学习不需要有严格规定的场地、器材,运动场地可以是各种平坦的道路、可以是各种空旷的场地、可以是相对松软的土地或者草坪等。运动器械可以是灌满水的水杯、可以是随手捡起的饮料瓶、还可以是简单的小树枝等。总之,这个阶段的技能学习最好是在多种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最好设计丰富多彩的练习内容与方式。让练习者可以很好地使用已经建立好的动作程序来根据环境的变化组织、启动和完成预想动作。
4.5在专项类运动技能学习阶段,由于运动项目分为了多个种类,首先,第一步是要建立正确的专项类动作程序,掌握正确的专项动作技能;第二步则是将技术动作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练习。比如:田径类竞赛项目、体操类健美操、徒手体操等专项技术属于封闭式的技术,那么在练习过程中就可以减少不稳定环境对其技能的影响;而球类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跆拳道、散打等专项技术大部分都属于开放性技术,在这一环境影响下,对练习者技能的要求不只是动作程序调控就可以满足,还需要练习者更好地学会根据环境指令完成动作。这就需要在练习过程中,加入多种不同环境的练习,例如足球守门员的截球练习,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类型的球等都需要守门员根据来球进行判断再进行动作,但如果只是单单的动作程序控制,似乎不能够很好地完成。
综上所述,在技能的不断学习中,随着要求运动技能有效性、经济性的不断提高,动作程序控制就不再能很好地适用实际,这时就需要动力模式理论的支持。但归根结底,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真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摸索,才能明确最为恰当的理论。
参考文献:
[1]孙海勇.运动技能学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谢春雨,田钿.运动技能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2):204+255.
[3]魏云贵.运动学习理论的研究趋势[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61.
[4]刘先敏.国外运动学习理论模式的综述[J].应用心理学,1986(01):47-50+46.
[5]刘文浩,李芝.运动技能学习和控制的两个基本理论及其比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2(02):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