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恺 冯香玲
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的经由人工长期栽培的杂交种花卉,基本上由紫斑牡丹与稷山牡丹杂交而成,是观赏植物,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其花大色艳、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誉,被奉为庭园观赏花卉的上品。
牡丹与芍药的花型、叶片非常相似,上古时两者合称为“芍药”,唐代以后始有区分,但二者在本质上有区别。牡丹是灌木木本,根茎粗糙;芍药是蓄根草本,根茎嫩绿。换句话说,牡丹是花树而芍药只是花草,故称牡丹为“木芍药”,称芍药为“没骨花”。牡丹花开得早,于四月中下旬开花,芍药花期要晚一些,一般五月才开。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当中说:“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牡的本义是指雄性的鸟兽,亦指植物的雄株,丹即红色或赤色。因这种植物结子后其根上生苗,开出的花以红色最为鲜艳夺目,所以古人称之为牡丹。
洛阳自古乃牡丹之乡,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据《镜花缘》中记载的传说,武则天在一个冬日饮酒作诗,醉酒后下诏:“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尽数开放,没想到“时至众花多开,唯牡丹不从”,武则天一怒之下,将所有牡丹贬至洛阳。从此牡丹在洛阳落地生根,也有了“洛阳花”之称。实际上,武则天登基后洛阳其实是她唯一的都城,地位最高,爱都还来不及,怎么会贬呢?“贬谪”一说纯属是小说家之言,但这也正说明了“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洛阳的地理位置非常特别,它位于黄河的中游,是所谓“天下之中”的伊洛盆地。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周代在洛阳制定的,这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非常符合牡丹生长的周期特性。如“立春”时节,牡丹正在萌芽欲绽,而这时洛阳的平均气温已回升到0℃ 以上;“谷雨”时节,牡丹已进入开花期,洛阳的气温恰又稳定在17℃ 左右;洛阳夏不过于热,冬不过于冷,这又有利于牡丹的越夏和冬眠。再说,黄河、洛河、伊河等多条河流冲积而成的伊洛平原,土地肥沃,且黏性较小,这都为牡丹创造了许多生存和发展的优越条件。
2004年4月,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和洛阳市地质矿产勘探局联合公布了一项科研成果:他们通过对伊洛流域560平方千米的土壤考察研究,发现洛阳一带土壤中的各种微量元素,如钙、镁、铁、锰、铜、锌、硼、钼、钒、钴、镍等含量较高,特别是锰、铜、锌、钼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土壤,其中锰的有效含量是其他地区平均含量的20倍还多。专家解释说,以上这些微量元素,能有效地促进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叶绿素、糖类、酶类的合成及花蕾的形成。伊洛流域如此丰富的微量元素,主要是来自广泛分布着的古老火山岩,经过亿万年的风化、冲积、搬运,遂形成洛阳一带得天独厚的花木生长环境。这就为“洛阳牡丹甲天下”找到了理论依据。
野生牡丹一踏入洛阳这块风水宝地,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所有条件都占了。所以,它在洛阳花工、花农和广大牡丹爱好者的精心培育下,就神奇地发生了质的飞跃,花从单叶(单瓣)变为了千叶(重瓣),色彩也变为奇丽的五光十色。从植物学的角度来说:一是花器官发生变化,雌雄蕊产生了瓣化现象,花瓣増多,花朵变大、増厚;二是花的颜色由单色发展到多色和复色;三是花的头数增多,即出现了一茎多花的奇异现象;四是出现了同品同株花型进化不一的多花型现象;五是一些牡丹的叶形、叶色发生变化。
洛阳牡丹由于有这些变化,变得花朵硕大、品种繁多(1000多个)、花色奇绝(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更有10种花型(单瓣型、荷花型、皇冠型、繡球型、菊花型、蔷薇型、金环型、托桂型、楼子台阁型、千层台阁型)。花开时节,洛阳城花海人潮,竞睹牡丹倩姿芳容。在这其中,赵粉、豆绿、姚黄、魏紫并称牡丹四大名品。
赵粉在牡丹四大名种中最年轻。据《桑篱园牡丹谱》中记载,赵粉是将冰凌罩红石从洛阳移至曹州赵氏园培育而成的。其芳香浓郁、善于着花,具有单瓣、半重瓣和重瓣三种花型,有的三种花型竟同生一树。由于它的优点特别显著,所以不胫而走,声誉大振。
豆绿是唯一纯正的绿色珍品,花为绣球型,因色如青豆而得名。其又名“萼绿华”,明代诗人王世贞有诗赞道:“洛阳名园十万家,天香国艳自争誇。何如王子缑山岭,别有仙人萼绿华。”此花为世间稀有名贵品种,属晚开品种,初开时呈青绿色,盛开时颜色渐淡,阳光下花色变白,清爽雅致,风韵独特,有一种另类脱俗的美。
姚黄是传统品种,成花率高,开花整齐,花形丰满,最早出现于北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姚黄者,千叶黄花,出于民姚氏家。此花之出,于今未十年。” 花为淡黄色,托桂型。株形直立,枝条细硬,花蕾圆尖,绽口形,叶中圆,花朵在叶之后。此花光彩照人,婷婷玉立,古人以“花王”誉之。
魏紫的花为紫红色,荷花型或皇冠型。花期长,花量大,花朵丰满,被推为“花后”。它给人以温馨热烈的美感,增添成功、喜庆、富贵、吉祥的感觉,观赏性极强。
说到牡丹文化的起源,牡丹进入诗歌,若从《诗经》算起,则距今已有约3000年历史;牡丹进入药物学,则是在秦汉时代,它作为药用植物记入《神农本草经》;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进入了艺术领域。苏轼面对牡丹曾发出浩叹:“丹青欲写倾城色,世上今无杨子华。”此后,历代诗人、画家都有着无数赞美牡丹的诗句和画作,它们的意义不仅在于描绘牡丹美丽的外表,还在于寄托诗人、画家的美好情感,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美的追求。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就对牡丹情有独钟。他曾在洛阳做西京留守推官,任职期间就发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论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欧阳修观此情此景,大为感动,于是走访民间,将牡丹的栽培历史、品种花色、命名原则、管理技术、育花环节、防病方法及风俗民情等,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最终写出了《洛阳牡丹记》,欧阳修也因此被尊为“牡丹花神”。该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花木论著,全书分三册,共计2700余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官期间,欧阳修更是流连于洛阳山水之间,写下了许多赞美洛阳牡丹的诗句,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欧阳修对牡丹花的喜爱之情。
姚黄与魏紫的背后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牡丹名品“姚黄”与“魏紫”是舜的九千九百世孙显世。原来舜的子孙多为娥皇妃所生,至九千九百世孙,有一姚姓后人為高阳国王,气度不凡,胸怀高远。时有魏国公女紫英,花容月貌,为人贤良。高阳国王遂娶紫英为后。婚后,他们立志使国家富强起来,建立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在一次抵抗外来侵略的战斗中,高阳国王带皇后紫英指挥作战,不幸双双身亡。洛阳人无不为之悲痛,就把他们埋葬在洛阳北面的邙山上。又时过九千九百年,有牡丹出自邙山姚姓人家,光艳照人,拔类绝伦,被称作“姚黄”;另有牡丹出自洛阳城中魏姓人家,莹洁端丽,状如皇冠,被称作“魏紫”。两种牡丹移植一起,总微微摇首,似通人意,发出夺目的光彩。人们遂恍然所悟:“姚黄”是为舜九千九百世孙,思本娥皇,易“皇”为黄,示为正色,礼谢洛阳;“魏紫”乃魏国公女紫英也,故人们把姚黄称作“花王”,把魏紫称作“花后”。
洛阳牡丹的奇丽壮观,不仅倾倒了诗人,而且也倾倒了君主,君不见“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也倾倒了庶民,君不见“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还倾倒了整个社会,君不见“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责任编辑/岳萌 )
(:知识就是力量2019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