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链接资料 提升学生读写能力

2019-09-10 07:22林淑钗
天津教育·中 2019年5期
关键词:桂花资料文本

林淑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如能立足文本,以文本为核心,合理链接资料,给学生提供更多与文本相似的范例,或深入学习的信息,让学生的阅读和作文比翼双飞。

一、连接现实生活,迁移语言范式

文学源于生活,语文教学最终也应该回归生活。教师阅读文本时要挖掘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时找准连接点,将文本与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文本走进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一)联系生活,学习谋篇布局

教学《颐和园》一课,在学生了解作者参观方法后,我链接了我市的南山公园,要求学生按照这样的路线(喷泉广场——万寿园——石阶——经纬桥——鼓楼——石板小路——棋苑),学着作者用适当的词语把这些景点连接起来。学生经过思考,动笔填词,呈现出这样的答案:

学生1:走进南山公园大门,就是喷泉广场。

学生2:穿过小树林,横穿大马路,来到万寿园。

学生3:登上石阶,转过两个弯,到了半山腰,站在半山腰往北望,一座巨大的桥梁横跨两山之间,那就是经纬桥。

学生4:走过长长的经纬桥,就来到鼓楼。

学生5:绕过鼓楼,顺着石板桥往下走,就是棋苑。

紧接着,我告诉学生:写《美丽的南山公园》时把这些句子放在每段的开头,就能使你的游览顺序清晰明了。接着,在学习了长廊的介绍方法和顺序之后,我再次链接了南山经纬桥的资料,让学生仿照长廊的写法,写一写经纬桥。这样以文本的篇章结构为蓝本,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写一篇游记。有了文章和段落的“骨架”,链接现实生活,给学生足够的“可炊之米”,降低了习文的难度。学生写出来的游记,条理清晰,有模有样。

(二)连接生活,学习句式表达

二年级《雾在哪里》运用拟人的手法,讲述“雾”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科学童话,课文语言独特,用“无论……还是……都……”等句式表达大雾笼罩下的景象,生动有趣。仿写句式訓练环节,教师出示学校全景图,图上标出各方位及景物的名称,让学生想象看图说句子。有了学生熟悉的景象,再配上现成的句式,学生兴致高涨,很容易迁移句式表达,学习到规范的句式。

以上两处的文本学习与现实生活链接,注重表达方式的迁移,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融合。

二、补充作者资料,达到情动辞发

有些文章语言平淡质朴,看似简单,内容却蕴含深意。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有限的人生阅历,难以感悟文章蕴含的深意。这时不妨链接与作者相关的资料或者作者其他作品,补充作者的人生经历,把文本理解放置于广阔的课外阅读层面上,使学生的视野得以扩大,思维发散,感悟深化,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一)精选作者其他作品

五年级的《桂花雨》情真意切,教学中,学生质疑: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写了杭州的桂花才是香飘十里,但是琦君的妈妈说它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作者这样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为了拨去学生心中的疑云,教师精选琦君《乡思》《水是故乡甜》中作品片段,师生配乐品读。学生了解琦君漂泊一生的坎坷历程,感受颇丰:有的学生说,家乡的桂花飘香中有着对故乡浓浓的爱;有的学生说,母亲的心里牵挂着家乡,家乡的东西是最好的,谁也比不上;还有的学生说,月是故乡明。我想琦君妈妈的话也是这样的意思……在学生情感积蓄充盈中,教师播放歌曲《桂花开了》,出示练笔:故乡的桂花又开了。故乡的桂花雨啊!你————————,叫我如何不————————?学生一边欣赏歌曲,一边完成练笔。情至心灵,文思泉涌,笔下生辉。

(二)简介作者生平事例

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中最后一段话含义深刻,需要学生品读感悟,单凭文本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出示杏林子患病的照片,配乐简介杏林子令人钦佩的一生,感受着她顽强的毅力,不屈服命运安排的决心。在资料补充中,学生静静聆听,与作者感同身受,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有了这样充沛的情感体验,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积累的“热爱生命的名人事例”,学生开阔思维,想到了海伦[∙]凯勒、霍金、贝多芬、张海迪等身残志坚的伟人。

讲述前,学生需要提炼出人物最感人的事例,组织语言;讲述中,教师配上音乐,学生饱含感情地娓娓道来。通过自己讲述的事例,印证了句子的内涵,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中,当学生阅读出现困惑后,教师没有用简单粗暴的说教式讲解,而是巧妙地链接作者的作品或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在品读作品中,在聆听资料介绍中,自己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再以音乐渲染气氛,促进情感升华,达到情动辞发。

三、拓展文章原著,训练读写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的文章选自国内外经典名著,教学这类文章,要教学生如何阅读,从学会阅读一篇文章,带动一本名著的阅读,掌握方法,深入探索文本与原著或多维甄别、或相互印证,登上更新的阅读高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我把学习目标定在外貌描写上,于是,学生学习了王熙凤外貌描写的段落之后,我链接了《红楼梦》中关于描写林黛玉外貌的段落,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感受曹雪芹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同时渗透了比较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感知同一作家、同一主题、同一方法,却能刻画出不同人物性格的外貌描写方法,为课堂练笔提供更多的写法范例。

四、链接电视栏目,创设表达情境

创设情境训练学生写话,有了课文语言和内容的支持,学生只需提炼语言概括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难题。此时,链接资料,能调动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使学生更加主动地阅读课文,促进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例如:教学五年级的《桥》,我链接了中央台创办的《感动中国》的栏目,屏幕上出现颁奖现场情景,我问:今天,老汉来到CCTV感动中国栏目的现场,成为十大感动中国的人物,作为评委的你们,请为他写一段颁奖词吧!学生心潮澎湃,积极调动平时积累的词汇,捕捉课文中老汉的几个特写镜头,或单举一个镜头赞扬老汉的临危不惧,或几个镜头简要提炼组合,赞颂显老汉无私无畏的共产党员的伟大形象。

五、选用同“体”文章,搭建实践平台

课文是例子,教师用课文教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或阅读策略等能力,才能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统编版教材的编排体系中,四年级的语文阅读策略是“提问”,根据这样的编排理念,我校教师在执教《蝙蝠和雷达》,以质疑和解疑为主线,教给学生从“题目、关键词句、表达方法”等入手提问,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解决问题。接着,他马上链接另一篇说明文《水母的顺风耳》,要求學生4人一小组合作学习,用上刚才学到的质疑和解疑的方法。《蝙蝠和雷达》与《水母的顺风耳》是两篇十分相似的说明文,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学会提问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学到的阅读策略内化为自己的阅读策略,这是儿童学习语文最有效的途径。又如另一位教师在教学《西门豹》一文中,学生领略了西门豹“委婉表达”的语言艺术后,教师链接了同样是历史故事的《请君入瓮》,让学生了解故事大意后,请学生学着西门豹委婉表达来俊臣和周兴的对话,并上台表演。有了文本语言的指引,学生现学现用,使出将计就计、弄假成真之妙招,用上“麻烦”“请”等语言委婉表达,达到言与思的共同生长。

当然,立足文本,链接资料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女娲补天》课末,教师延伸神话故事阅读,先出示精炼概括神话故事的一句话和段落,再猜猜由神话故事诞生的成语。学生兴致大增,带着新的求知欲和探究欲,阅读课外多姿多彩的神话故事,引导学生写写读后感,这样既拓宽阅读面,又提升阅读力和表达能力。教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首先抓动作、悟形象,而后链接影视资料,观看小嘎子和胖墩儿的二次摔跤,用上准确的动词、巧妙地比喻描写二次摔跤的情景,在评析练笔中,丰满人物形象,又激发学生阅读《小兵张嘎》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立足文本,适度、适量地链接课外资料,能与文本资源相亲相融、交相辉映,为阅读教学打开另一扇窗,这样增加学生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理解和练笔,为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桂花资料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桂花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资料哪去了/等
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