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兰兰 冯学军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离不开的话题,社会期待、职称晋升压力增大,导致部分教师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一定问题。如何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如何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调适?本文,笔者以两个成功案例来进行阐述。
教师所从事的是育人的工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素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称。多数时候,教师被世人神化,世人既看不到他们的七情六欲,也看不得他们的凡心私利。一旦某个教师言行举止同于世人,似于凡人,便不被理解,似乎亵渎了教师的神圣光环。再加上新时期,社会、家长对教师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以为教师便是拯救自家孩子的天使,这些都给教师增添了无形的压力,容易导致教师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影响教师的工作,影响教师的生活,如果不及早关注、调适,就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所以,学校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心理不健康的教师要有相应的调适举措。
笔者的一名同事,原本在乡镇学校,通过考试顺利加入城区教师团队。可仅仅工作一周,她便向学校领导提出要调回原单位,甚至为此找到教育局人事科,其原因便是城区学校要求太高,怕自己跟不上、教不好。学校了解到情况后,对该教师的反常情况进行了分析,确定该教师是由于工作压力过大导致行为不当。根据这一情况,学校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首先向该教师曾经工作的学校了解情况,摸得第一手信息。当得知该教师曾经担任乡镇学校教导处副职,工作做得很不错时,更有了把握。这是典型的因压力过大引起的焦虑、担忧症状,属于对工作认真负责,对自己要求高的表现。接着,学校寻找到了该教师原来的朋友和现在同办公室与她聊得来的同事,间接对她进行心理疏导,以巧妙的方式告诉她,她这样的情况只是由于对新学校、新同事不适应,加上城区工作相对忙碌,每个新到城区的教师都会经历这个阶段。然后,学校为该教师安排了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的师父,对她的工作给予指导帮助,让她不再觉得无助彷徨。同时,学校负责心理咨询的领导也找该教师聊天,告诉她不必担忧工作,并委婉地表达出学校对她的认可与欣赏。
经过这样一些环节的调适,大约一个月后,该教师完全适应了学校的节奏,再也没有闹着要回原单位。在后面的工作中,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学科教学,该教师做得并不比别人差,有时甚至还做在别人前面。在前不久组织的校内教师基本功演练中,该教师积极参加活动,充满阳光。面对一场又一场赛事,她应对自如,从容不迫,早已没有了曾经的阴影。
试想,如果没有学校层面的调适,任由该教师自行焦虑、忧思下去,不仅学校工作会受到影响,學生会受到影响,该教师自己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可如果只有外界层面的调适,而无生命个体内在的调适,恐怕也是无济于事的。下面这个案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相识一同行,不幸中年丧偶,心痛难当。自从家人离世之后就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了生活的动力。单位领导、昔日同事想尽了各种办法,既减轻了她的工作量,又对她给予无限关爱,但怎样也改变不了她悲观厌世的状况。一年过去,她还是沉浸在悲痛之中,大家无不为之惋惜。前阵子,笔者再次遇到她的时候,她却已然阳光起来。听说,是因为她在朋友连拉带拖下参加了义工联,义务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现在的她,活得像一道阳光,散发着光芒,传递着温暖,她也早已从沉重的打击中突围出来。她说,在看到那么多残疾人、麻风病人、孤儿之后,觉得自己还是幸运的人,虽然没有了爱人,可还有孩子,还有父母,还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她的故事让我想起了看过的一句话——乐观三部曲:“幸亏没有更糟”“我最喜欢的事”“我要做个乐观大师”。
爱人者先爱己,达人者先达己。一个教师要想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要想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除了要有丰厚的学识、高尚的师德,还要有健康的身心。只有教师拥有了健康的心理,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稳中求进,走向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