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卫华
诞生于内蒙古敖汉旗老哈河畔的蒙古族村落仪式表演“呼图格沁”,它酷似喇嘛庙的查玛,又似汉族的秧歌,兼具傩的因素,是蒙、汉、藏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过去在其他村落都有表演,但由于多种原因,如今仅存于萨力巴乡乌兰召村。
“春天里到来哟,回归的大雁呀,你鸣得嘹亮又动听啊,让我们的生活像大雁叫声一样美好哟……”我们深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呼图格沁”这支蒙古族民间舞蹈和戏曲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一定会重新焕发出光彩。
1每年的正月初五,“呼图格沁”的艺人们在“会首”的带领下,来到排碱渠焚香取土。
2“呼图格沁”是蒙古族仪式戏剧。仪式给戏剧注入了庄严,戏剧给仪式增加了生气。
3含碱的土疙瘩质地较硬,可以直接使用镰刀等农具进行雕刻打磨。
4使用猪皮熬制的水胶给泥模糊上二十多层碎纸。待纸模干后用小锤将疙瘩砸碎倒出土渣,纸模就基本成形了。
5再用剪刀对纸模粗砺的边缘进行修剪,按照正常人脸的大小用针线进行手工缝边。
6纸模做好还要上彩、绘制角色的画像。“呼图格沁”主要角色白老头,其胡须制作的材料首选公山羊的胡子或者白马鬃。传说白老头拔下一根胡须系上一个铜钱,说着祝词使铜钱有了灵气后送给求子的夫妇,这样第二年必得偿所愿。
7使用烧红的铁棍给眼眶打孔。
8除了孙悟空和猪八戒的面具与《西游记》中的形象吻合外,其余四人面具均为善良的形象,是神仙的化身。
9由于面具制作是純手工绘制,所以每一年的面具不会完全相同,但是整体面貌出入不大。
10老百姓就地取材制作的面具,虽然粗糙但不影响“呼图格沁”在村民中如神亲临的地位。
11取土、做坯、糊纸、上彩、打孔、晒面具等等,每个环节都会说唱敬奉神灵的歌曲,有非常庄重的仪式。
12岁时年末,乌兰召附近村庄就会有人家请“呼图格沁”来说唱。通常仪式表演都是孙悟空、猪八戒在前边跳跃开路,其余的人横排在后,白老头居中,全部由蒙古族男子扮演。
13如果要到外村表演,艺人们则驾驶着敞蓬农用三轮车至村口,再下车着手准备表演事宜。
14呼图格沁艺人们进院子演唱镇压“牛魔鬼怪”的歌,跳着“盘肠舞”。白老头和黑老头一边跳舞一边不停地向各个方向挥舞宝杖,伴随拍打肩、腰、头等动作,充满男性的力量美。
15艺人们在表演中跳着吉祥的舞蹈,唱着自编的地方歌曲,这是“呼图格沁”仪式剧与众不同、独具匠心的地方。
16进屋之后的歌曲选择以表达祝福内容为主。每念唱一句,就用手中的佛珠敲击桌面一次,声音响亮充满力量感。既增加节奏规整的效果,又起到打击乐伴奏的作用。
17屋内炕上正中小方桌上,摆放好了各式点心。果盘中间放着早就准备好的给“呼图格沁”艺人们的赏钱。
18按照仪式戏剧表演的程序,孙悟空和猪八戒被留在院中。主人会将孙悟空引到马圈、羊圈去给马儿、羊儿添草。
19猪八戒则到猪圈给猪喂食。表演结束后在一曲伤感的《青鸟歌》中与主人依依话别。
20正月十六的晚上是送神灵归位的日子。艺人们在火堆旁一边跳舞一边唱起《祭火歌》。歌声中带着祈求的口吻,也充满了“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的自豪感。
21“送神回家”以此来保佑所有的请求和心愿顺利实现。跳火烧面具之后“呼图格沁”仪式表演就正式结束了。
22“呼图格沁”一直被当地的群众视为十分严肃而神圣的文艺活动,是深扎于民间与百姓日常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如今海利王府只剩几段残墙,“呼图格沁”的社会背景也因距离村民的现实生活过于遥远而受到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