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聿桐
司空图《实镜》中写道:“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
幽人者,高雅之士,本不易逢。不逢则已,若有幸逢时,大道染心,泠然善也。
吾辈并非幽人,亦无能彻见道之心。
揆诸当下,扰扰世事,大家躲进手机成一统,键盘成了表达的工具,当屏幕上虚拟“拇指”旁的数字渐趋膨胀,形形色色的头像堆叠冗积,中心蔓延滋长的,是点赞者虚浮的不以为意,是被赞者虚荣的沾沾自喜。微弱的萤光,照亮世人随性下滑、不知疲倦的娴熟手指,也使那颗浮躁、空虚之心暴露无遗。在此喧嚣沸腾中,静心品读,揆情度理,而后理性判断者,可谓寥寥,因而点赞之风盛行一时,大家也沉溺于这些暖风熏得人陶醉之中。
悲夫!纵非幽人,亦可牵动幽思,然红尘之中,世俗不明!
培根曾义正辭严地指出:“许多大才大德,凡夫俗子是不明白的。”以其之见,他们对低级才德者赞不绝口,向中等才德惊讶称奇,对高尚才德浑然不觉。因此,当“点赞”洪波涌起,谁知那庞大数字背后有几分真心赞赏?谁知那被赞者之言论有几分真正高明?随手一点,取悦他人,彼此麻痹。
然则为何点赞者累累随行,役役逐队自得于万丈迷津之中?
答曰:目不明,心不静也。
目不明,故不能辨美丑,识优劣,汲汲于寻觅众声喧哗、流光溢彩,对灯火阑珊处“宵行冥冥,熠熠其光”的奇琛异宝置之不理,旷野缩成一粟,无限化为斗室,值得品味与毫无深度的文字,在蒙昧之眸中被笼上相同的面纱,贴上相同的标签,浑然一体矣!
心不静,故不能守住自我,发乎本心,如漂流中的扁舟,在大众追随的风潮中“暴露出自己流浪的状态”;海子那份“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的坚守与执著,使彼听闻,是否会于那颗空虚碌碌之心激起层层自惭形秽的波澜?
至于被赞者应知,幽人难逢,道心难见,正因如此,才不应自得于表面浮象,而宜在倾心于所见内容质量的同时,于或谄媚盲目、或漫不经心的吹捧者之间,寻找茫茫众生中的高山流水。毕竟,被太多真真假假的赞扬蒙蔽久了的麻木之心,想必也在渴望“忽逢幽人”那一清妙而惊喜的瞬间吧。
(指导教师 陆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