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
摘 要:随着社会对教育水平的日益关注,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就要求教师具备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更高水平的教学水平,要敢于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优势的同时,大胆创新,尝试新的教学模式。高品质课堂是一种以“高品质”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基本理念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品质;课堂;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社会对教育水平的深切关注,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就要求教师具备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更高的教学水平。在这种教育背景下,非常重要的项内容就是推行高品质课堂教学改革。
高品质课堂是一种以“高品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基本理念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在此,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高品质课堂的认识与体会。
高品质课堂,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质疑、检测提高”四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高品质课堂从根本上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不但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升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自主学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应服从于学生“学”的情况。所以,学生的“学”应先于教师的“教”。教学的进度、深广度的立足点亦取决于学生“学”的情况。基于以上几点,在教学中首先要处理好自主学习环节。
首先,在实施此环节之前,教师爱结合教材及课程目标,提前制作好符合课标要求及学生特点的导学案,创设学习新知识的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此环节需要当堂进行,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相关的内容,掌握本节教学的足性知识。本环节时间。一般设计为本章节总课时量的15%-30%,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定。本环节的重要意义是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本环节也是开展其他环节的立足点。
其次,导学案的设计要科学合理。设计导学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导学案可以以习题形式呈现,也可以以知识网路结构、思维导图或者问题引导等形式呈现,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确定导学案的形式。我非常不费同教师直接使用来自网络或某些学习资料上的导学案,而提倡教师自行设计出结构合理,难易适中,适合自己学生的导学案。
二、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在形成伙伴关系中开展的一种民主、平等的学习方式。它是自主学习的重要补充,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自主学习是基础,合作交流是提升。基于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还要探究自己还没有搞清的问题以及与本节相关的隐形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快乐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
此环节,应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应提前确定组织者、提问者、查阅资料者、解答者、记录者、小组展示者及反思补充者等角色,以保证亥环节高效有序的进行。这一环节的时间设计为总课时量的10%左右,合作交流一定要从实效,绝不能流于形式。
三、展示质疑
每个学生都希望通过自己的登台展示,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同,实现个人价值的体现,基于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展示这环节就意义深远,不可或缺,本环节应充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其时间设计应为一课时量的40%左右,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本环节中,可以通过抽签确定上台展示的小组。为了保证其他小组同学的注意力教师要鼓励其他小组的同學在展示后积极质疑、补充,以全面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教师要适时合理地对展示、质疑、补充等相关人员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以激励更多的学生更主动地发言。
学生通过展示,一方面巩固了新学的知识,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反思质疑能力及批判思维精神,非常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展示对学生前面学习的内容进行诊断,发现学生“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等有没有达到课标的要求,及时加以引导和补充。
四、检测提高
学生在本节课学得究竟怎样,需要通过当堂检测来进行衡量。本环节的时间设计为总课时量的20%-30%。检测的形式可以是多样性的,如习题训练、知识网络构建,总结交流、个人作品展示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合理选择,并且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此外,检洲时还应该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检测后,教师一定要及时追踪检测结果,并给予客观的评价,从而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使学生的学习可持续进行。
“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能力,“合作交流”实现了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展示质疑”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精神,“检测提高”帮助学生将所获的知识升华为能力。总之,高品质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而人性化的、着眼于学生全面而长远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当然它也有不足和瑕疵,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将其进一步细化完善。
参考文献
[1]倪牟双、邵志豪《学习方式与学习活动设计》,天津教育出版社
[2]郑金洲《新课改教师必备丛书: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