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探究

2019-09-10 07:22:44赵嫚
高考·中 2019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创业创新

赵嫚

摘 要:随着大学生就业竞争不断加剧,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之处,努力探索与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方法与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观念、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最终目标,也是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我国现阶段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式存在诸多弊端,这些弊端与不足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群体的健康发展。笔者将在下文对我国目前各大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探究,紧密联系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含义,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满足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创新;创业

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社会结构的转变,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前的“精尖人才”教育逐渐演变成当今的“大众式”教育。这种普及化的教育现状使得我国当今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愈发突出。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当今的中国社会需要一批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可以独挡一面且适合快节奏工作的创新型技术人才。这种强烈的社会需求也将成为教育工作者不断完善教育教學工作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关键动力。将思想创新与自主创业有机结合,是教育工作者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的重要前提,是教育工作者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关键。

一、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必要素质

(一)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

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是影响创业者成功与否的关键。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是教育工作者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调动大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其个人兴趣爱好、奋斗目标、人生观、价值观等高度统一。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如吃苦耐劳、积极奋进、开拓进取、勤俭节约、自主创新等精神素养。加强对大学生群体创业精神的培养,可以帮助大学生理清创业思维、明确自身在创业道路上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克服与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创业的含义不局限于独立创办公司,也可引申为创业者在今后从事的工作岗位中创新与发展自身事业。因此,增强大学生对自身事业的创新变革动力、满足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是培养大学生群体创业意识的关键。同时,教育工作者应培养大学生积极创新、勇于探索、吃苦耐劳、艰苦奋进、不畏困难等良好品格,进而促进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与发展。

(二)企业家精神与管理者素养

创业者在创业道路上必定会面临不同程度的问题与挫折,创业者应善于总结、不断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创业者应具备企业家精神,并努力使自身成为一名高素质的管理者与领导者。成功的企业家往往会将自己经营的企业视如己出,将自己的精力与汗水全部注入于自己的事业中去,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让自己的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与发展。超前创业意识、积极的创业精神,是一名合格企业家的必备素养。

创业者是企业的开创者,应当善于倾听、注重沟通。在创立一个企业时,创业者不能只依靠个人的努力,应深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背后优秀的智囊团与一线的工作人员。企业的工作氛围与工作环境也是影响企业运行的关键因素。一名具有较强的语言素养的企业领导者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带领企业员工向着企业的发展目标奋进。博学多识、头脑机敏、思维创新、善于沟通、懂得社交等,是一名成功的创业者的必备素养。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帮助大学生是树立企业家精神、提升自身的管理者素养。

二、“三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孵化”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

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倾注于学校构建上来,有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稳步发展,也是构建“孵化”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的重要前提。

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是构建“孵化”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的关键。高校可以与企业或事业单位加强合作,共同创建实践学习基地,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共同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利用这种办学理念,可以将教学与实践、科研、创业、开发、创新等充分融合,为社会培养出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为了满足社会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始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趋势。“校企一体”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校教学资源的高效分配,有助于优化教学体制、创新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具备较强抗压能力的创新型企业人才。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主要步骤是:

1.构建符合“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设置基于“校企一体”宗旨的课程内容。

2.保证相关课程内容简洁易懂,且贴近受教育者生活。确保“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内容实效性。

“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各大高校及相关教育机构进行推广与施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优势明显、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保证学校教育规划的有效性。

2.构建校“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校与企业之间共享教学资料、教学设施,有助于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结构、实现教育资源高效利用。

增强与各级地方政府或各事业单位间的协同合作、加大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努力拓宽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平台,是进一步优化“孵化”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的有效措施。高校可以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基金”、“成才发展基金”等,辅助与鼓励大学生的创业活动。高校还可以播出一部分资金,将这部分资金作为部分大学生创业队伍或创业个体的活动经费与创业成本。同时,学校还应根据大学生创业者的个人情况,对他们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与技术支持。资金与技术的双重支持,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创业人才个人能力的提升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制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1.创业基础理论课程

了解有关创业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创业技能,是一名合格创业者的必备素养。创业者应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提高收益。创业者充分了解企业所处市场环境与社会环境、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及人格魅力,是决定企业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前提。因而,加强大学生的创业基础理论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与综合素质,是保证大学生成为一名优秀创业者的坚实基础。

2.SYB创业实务类课程

由国际劳工组织研发、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引荐的SYB,全称StartYourBusiness(“创办你的企业”)。SYB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下的创业实务类课程。通过学习SYB创业实务类课程,创业者可以明确自身的创业目标,并从客观的角度理解与分析市场现状,从理性的视角分析企业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3.素质拓展类课程

素质拓展类课程内容包括“团队模拟”、“商战模拟”、“情景再现”等。通过接受素质拓展类课程,大学生可以锻炼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积累创业经验,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4.理论知识补足环节

不同大学生学习的专业课不同,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大学生的专业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知识指导。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向大学生推荐一些创业领域的参考读物,并定期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

(三)创业型人才培养效果评估

评估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大學生的自身情况评估。

2.大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成果评估。

3.大学生的行为实践情况评估。

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定量或定性相融合的方法,对创业型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评估。同时,高校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学生自身反映评估”、“学习内容成果评估”、“学生行为实践评估”等评估方式,对大学生创业型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评估与考察,系统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各方面因素,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三、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具有良好的实际效应。广大高等院校应革新人才培养方式,明确当今市场的人才需求,制定符合大学生创业者发展需要的教学系统,努力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专业素养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国凤.协同创新视野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8,(23):45-48.

[2]董青春,曾晓敏,张海婕.高校创业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J].教育评论,2018,(12):73-77.

[3]张琤,常晓明,陈伟.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策略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6):9-11.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创业创新
论“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构建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3:51:15
探析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3:50:09
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困境与突围路径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1:19:22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14:42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3:02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42:56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