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
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下简称“服务综合体”)是近年来的新鲜事物。从字面上看,服务综合体似乎是个大箩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但作为一种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的平台载体,服务综合体显然有着独特的内涵,准确认识和把握其内涵,是建好、用好这个平台的重要前提。省里出台的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导则等文件均对服务综合体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它是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围绕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动能修复,集聚公共科技创新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业态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等产业公共服务的创新平台。这一官方解释着重阐述了预期的工作效果,若从指导实践的角度去深化理解,则需在把握工作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廓清其本质。笔者认为,归结其根本,服务综合体是政府主动介入市场创新行为的载体,因此要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角度来把握其中的“无形”与“有形”,解决实践操作层面的认识问题。
一是把握“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明确服务综合体“做什么”。相对于企业的产业创新主体地位而言,服务综合体扮演的是辅体角色。主体之外,辅体如何作为,本质上就是处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问题。何为有效市场?就是市场机制可以自发地推动产业创新。比如,企业通过实施科研活动提高产品附加值,最终实现利润的增长,在这种企业逐利与技术创新保持一致的情形下,市场是有效的。然而这种一致性一旦被打破,市场就“失灵”了。产业创新的市场失灵大概率发生于产业共性技术领域中。所谓产业共性技术,是指对整个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都会发挥迅速带动作用,具有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企业在推动这类技术创新时,极易发生技术外溢,进而导致技术收益无法被创新源头企业所独占,造成企业投入产出上的“不划算”,这类技術在客观上也就成为了一种“类公共品”,陷入无人供给的尴尬境地。因此,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层面,产业创新面临的市场失灵应该是政府“有所为”的重点领域,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应成为服务综合体服务企业创新的关键着力点。
二是把握“无形之物”与“有形之物”,厘清服务综合体“怎么做”。推动产业创新,离不开创新要素的集聚,建设服务综合体需规划布局建设企业研究院、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对于服务综合体来说,集聚创新资源的目的在于向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最终转化为发展动能。但集聚创新资源并不等于提升发展动能,二者之间还有一个成果转化的问题,也就是产学研用的协同发展问题。由于国内科研院所多为公立性质,决定了目前大多数科创资源具有强烈的公共属性,成果转化意味着这些资源要对接到市场中去,但这一过程仍面临不少制度障碍。比如,科研人员唯职称论,缺乏将成果转入产业化的动力,即便科研人员有意转化成果,也缺乏完善的资金支持和市场对接体系。因此,要切实发挥服务综合体的引擎作用,既要集聚好资源要素这些“有形之物”,也要构建好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这些“无形之物”。
三是把握“无形之果”与“有形之果”,正视服务综合体的“成绩单”。在市场与政府之间,服务综合体是中间纽带,承载着市场与行政两种机制和行为导向,它既要注重市场性、强化绩效管理,也要注重公共性,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因此,对服务综合体的绩效评估需要把握好“无形之果”与“有形之果”的关系。具体而言,服务综合体对产业创新的辐射带动既有短期的、直接的效果,也有长期的、间接的作用。前者更易量化、更加“显眼”,后者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对于产业动能转化的重要性不亚于前者。产业创新是“栽树工程”,因此服务综合体的建设运营既要做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要做到一人栽树众人乘凉。在考核机制等相关的顶层设计上,应充分把握其成果的“无形”与“有形”,避免短视和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