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晓伟
学习是一门长期、系统的受教育活动,也一项枯燥、漫长的学习过程。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所学知识,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小学低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上课总是注意力不能集中、心不在焉,总是沉浸在想象中。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高,一脸忙然的表情,一节课课堂气氛如一潭死水,没有一点浪花,一节课下来也没有什么收获。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思维”动起来,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想学、乐学、好学”呢?
一、兴趣引入,增加动力
学习兴趣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对学习失去兴趣,何谈取得好成绩?鲁迅先生曾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如在我教《动手做》这课时,该课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手脑配合能力、创新意识和自我展示的能力。讲课时我说:“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不用讲题,也不用回答问题,而是让同学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同学们一听都高兴地大声呼喊,有的高兴地跳起来,甚至有的同学说:“终于不用做题和回答问题了,也不用害怕了。”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安静坐着,心里想着老师葫芦里买的什么药,同时也在冥思苦想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我在这种情况下赶快将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图形的彩色纸发给每个同学,领到纸的同学已经略知本节要做什么了,脸上微微露出了笑意。这时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接着趁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我接着就说:“这节课,用你们手中的彩纸拼成自己喜欢的各种各样的图案,也可以和同学搭伴共同完成,完成以后要向全班同学分享你的作品,说说你是如何完成的,好吗?”“好!”同学们回答声特别洪亮和自信,接着就开始操作起来。一个同学说我想拼一只可爱的小兔子,另两位同学说我们想拼一只凶猛的老虎……就这样,同学们开始满怀自信地拼起来了。二十分鐘过后,同学们都拼好了各种各样的漂亮图案。接下来,我说:“谁把自己拼好的图案给大家展示下,再讲给大家听?”这时就有同学等不及举着作品走向讲台,自豪地的讲起来:“我拼的是一只兔子,我用圆形做兔子的头部、用半圆做兔子的身子,用三角形做兔子的耳朵……”另一位同学也着急说起作品了:“我用4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漂亮的风车。”……就这样,学生争先恐后都想展示自己的杰作,一节课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如此看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要对该事物产生兴趣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动手做》这节课中,老师仅仅是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在学习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和自我表达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想象、审美、欣赏能力和分享成功的乐趣。
二、设置情境,掌握新知
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如我在教《认识人民币》时说:“同学们,这节课我要把咱们的教室布置成一个同学最喜欢去的地方‘超市’。”学生一听要把教室“超市”特别兴奋,此时学生的高兴劲好像已经身临其境了,真的好像已经在“超市”里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这时学生的胃口被调起来了,注意力也都集中起来了。这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商品(书本、彩笔、钢笔……)放在讲桌上,问:“买东西需要什么?”学生一口同声的回答“钱。”接着我拿出几张常见面额的钱(十元、五元、一元等),先让学生统一认识了这些人民币,接着叫两位学生一位扮演“售货员”,一位扮演“顾客”,用这些钱买相应原物品,连续叫了几组同学参与到这次购物活动中去。
学生通过这次购物活动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了解了人民币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购物活动中通过取钱、付钱这一系列活动,培养了学生应变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并让学生知道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要用人民币去交换,没要不劳而获的事情,更要教育学生珍惜人民币,珍惜劳动成果,要让学生将每一分钱花的有意义。
三、游戏教学,引出课题
俗话说的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题的成功引入,将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会将学生的大脑思维激“活”,思维也将会跟随老师讲课“运转”起来。如《找规律》这节课,该内容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欣赏等教学活动让其发现事物所排列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创造其它规律。上课时我采用最简单的“整队“游戏活动来完成的,我先叫五位穿红颜色和五位穿灰颜色上衣的同学上来,随便站一成一排队伍,让在座的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问:“你们发现这排队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接着我把这队伍做稍微的调整,又问:“同学们再继续观察这次排队与刚才的队伍有什么区别?”有的同学已经观察到了,着急地回答:“一个红色一个灰色,再一个红色一个灰色……是有规律的。”我及时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回答,也激励学生再观察,如果从右边看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一个灰色一个红色,再一个灰色一个红色……还是有规律的。”“对!是按照衣服的颜色排列的。”我也及时对同学们的回答做了肯定,同时揭示本节课题,板书“找规律”。本节课就在一个简单的排队活动中结束了,学生对“规律”意义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和拓宽解题思路。
结束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让学生也感觉到生活处处有规律,懂得欣赏生活中规律的美。在数学教学中,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教学情境,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再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将激起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可将学生的大脑激“活”,思维也就跟着老师的教学进程“运转”起来,学生也就高兴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