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东
摘 要: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诗人,写诗技艺高超,文字优美,把一首首诗歌像一幅幅画一样生动鲜活地传递给后人,是那个时代最受人爱戴的诗人。《鹰》这首诗就是他的名作,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了丁尼生诗歌的音乐性和画面感。本文将从《鹰》这首诗的文本出发来探讨解析这首诗的意象。
关键词:鹰;音乐性;意象
1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诗人,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桂冠诗人,并且保留了这个头衔达42年之久,是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享誉西方。代表诗作有《尤利西斯》、《伊诺克·阿登》、《悼念集》等。丁尼生的诗歌想象力非常丰富,题材从生活到神话非常广泛,形式完美,具有强烈的音乐感,用词讲究。而且丁尼生的诗是充满感情的,就像他写于他的好友哈勒姆去世之后的很多著名的诗篇。而且丁尼生的诗也探讨了人类的一些具有永恒性的哲学话题,是集感情和哲理于一身的优秀的诗人。丁尼生擅长利用浪漫主义诗人惯用的具有反差感的各种形象,同时又对韵律有着高超精准的把握。 除了在形式上的造诣之外,丁尼生的诗歌也对宗教,政治和社会问题有着很多的关注,有些诗歌也体现了人在科学大发展下的所处的位置与困惑,这更增添了他的诗歌的深度和感染力。虽然他的声誉随着维多利亚时代的逝去而有所衰退,但是作为那个时代最优秀的诗人,他用他华丽多彩的诗篇继續震撼激励着后人。
2《鹰》这首诗很短小,但是却回味无穷,就像海上的冰山一样,可见的只有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八十是在海下。诗歌的画面感特别强烈,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型,让人感到身临其境。它又像一幅画在你面前展开,给你以视觉的震撼。这首诗的前三行是静态的,后三行是动态的。通过静态的画面老鹰的气势,大自然的雄伟都被展现出来。后三行把老鹰速度和力量通过动态的描述出来,把这幅动人心魄的画面留在了读者的心中,让人难以忘怀。原诗如下:
The Eagle
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
Close to the sun in lonely lands,
Ringed with the azure world, he stands.
The wr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
He watches from his mountain walls,
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
这首诗像丁尼生的其他诗歌一样,有多个中文译本。下面是黄杲炘先生的译本。
鹰
他用蜷曲的爪子抓着巉岩,
背顶着寂寂大地上的太阳,
那周围是一片淡淡的蓝天。
他下面是蠕动着的皱海面,
他栖在墙似的山岩上凝望,
刹时间向下扑去迅如雷电。
《鹰》这首诗分为两部分,每部分三行。基本上用的是英文诗歌中非常普遍的“抑扬”的格式,发音先弱后强,气势磅礴,把老鹰的威武雄壮非常有节奏,完整地表现出来。英语中有非常多的词汇,它们发音都是一轻一重,所以用英语写诗,用抑扬格就很自然,很方便,这是跟英文的发音规律相契合的。也就是说在抑扬格的诗歌里,两个音节为一个单位,第一个音节是非重读的,第二个音节重读。同时这首诗又用了四音部,就是一个诗行有四个音部。
这首诗开始用/k/押的头韵,将老鹰抓悬崖岩石的咔咔声展现出来,这种头韵的应用简洁明了,而且诵读的时候一下子就带入到了老鹰那种有力的扣住悬崖的威严当中,这种与声音的对应,渲染烘托了气氛,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 另外通过clasp,crag,crooked,close这些拗口的词的使用,使读者不能顺畅地诵读,自然会有停顿,产生出了这种特别的韵律。当然这些词本身的意思也体现着生猛,它们直接应和着老鹰那凶险艰苦的环境,下面是大海,在这怪石嶙峋的悬崖之上,迎着凌厉的大风傲然而立,抓紧乱石,就像松树扎根于岩缝。虽然坏境恶劣,但那股气势却陡然更盛。而老鹰的这种威武与髙临也是付出了如此的代价,并不是温情如水的静好。这种环境是令人生畏的,而老鹰却勾画出了气势磅礴的生命之歌。同时丁尼生用“close to the sun”来表明老鹰所处的高度。这里诗人用了夸张法。老鹰真的是靠近了太阳吗,显然不是。地球距太阳大约1.5亿公里,按照老鹰的速度飞过去得170年。丁尼生这里用这种夸张的手法是为了突出老鹰世界之巅的气势,加强这种感觉,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用“close to the sun”来描述,直接让读者眩晕,它高出其他所有生物,高高在上,头顶只有太阳,就像君临天下的帝王,集雄伟,霸气,权威于一身,但读者也体会到了高处不胜寒,有一种强烈孤独感涌动溢出,而对比老鹰的坚挺与无畏,更增添了老鹰的孤胆英雄的气概。而作者的用词也紧扣这种氛围,“lands”这个词既和诗的第一节的“hands”,“stands”押韵,又能进一步展现这种空旷延伸的感觉。而用别的同义词则会黯淡不少。古人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通过这种语言的技巧,文采的点缀,有力地展现了诗歌的魅力,就像两腿姿势的有创意的变化,就会出来绝妙的舞步。“lonely”和“land”结合,通过头韵“l”和“o”,这种孤独的韵律感更是凸显出来。而诗歌的第一节虽然是静态画面,但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种内在的张力,就像爆发前能量的积蓄,比爆发出来还要有劲度和感染力。刚才提到了“lands”, “hands”,“stands”这三个词押韵,押韵工整,使韵律协调,气势贯通,也可以体现出作者在写作时也是充满感情的,这是对语义的强调,也是对语势的强化。而“hands”,“stands”这两个词的使用直接赋予了老鹰人的特点,也对应诗歌开始的“he”,这种男性化的雄性特征也增添了鹰的豪情与力量,同时这些拟人化的手法使那么高冷,超然于世外的老鹰与读者的距离在不知不觉中拉近,就像有了人的情感,人的动作,人的灵魂,甚至人的语言,但同时它自身所独有的那些特性还是保留着没有消散的。用这种拟人的手法来表现老鹰也为第二部分的动态画面打下了丰富的情感基础。鹰当然没有“hands”,应该用“claws”或“talons”。这个词,但作者的这种描述使读者感到老鹰不仅仅单纯是一种飞禽,体现了老鹰更强的选择性和主观性。而“hands”的下压发音也强调着老鹰紧抓岩石的用力感,“stands”的发音也是给人铿锵有力,孔武刚健之感。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一种生动,亲近同时又敬畏仰视的复杂的情感跃然纸上。通过诗的第一部分所描绘的静态的画面,老鹰的雄姿被生动地展现出来了,让人震撼。
诗的第二节从第一节的静态画面转成动态画面。这种动静结合使诗的画面更具立体感,使色彩也跟着动起来,获得非常好的阅读体验,就像宋代诗人戴复古的《江村晚眺》这首诗:“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前面三句都是静态画面,落日、平沙、渔船、白鸟、江水。最后一句用了一个“惊”字使画面由静转动,也“惊”起了读者的畅想,让人回味无穷。 《鹰》这首诗的第一节“clasp”,“stand”都是静态的动词,给人以蓄力待发,等待时机的感觉,充斥着内敛的力量感。而第二节的“crawl”,“watch”“fall” 则是动态动词,这几个动词是有连贯性的,大海的 “crawl”,老鹰的“watch”,最终俯冲而“fall”,一气呵成,气贯长虹。这种俯冲对应大海的迟钝,形成一种反差美。在描述大海的时候作者还用到了“wrinkled”,在非常有气势的诗歌里,大海通常都是波澜壮阔,声势雄壮的。而在这首诗里大海被描述出像皱纹一样。这一方面暗示了观海的视角是自上而下的,是高耸入云的,这也正是老鹰的视角。同时又用这种充斥着柔弱感的大海突出了老鹰威武阳刚。而作者用用了“crawls”来形容大海的向前涌动,通过这种缓慢的动作更突出了大海的柔弱无力感,同时也通过这种拟人的使用动词的手法,使大海像有灵有肉的生命一样活灵活现。接下来诗人用“watch”来描写老鹰的注视,比“look at”和“see”都要更准确,因为在英语中“watch”虽然和“look”一样都是指有意识的看,并且强调看的结果,但是“watch”往往指的是仔细地盯着看事物的变化,符合老鹰用它那敏锐的目光从山巅俯视下面的尘世。所以丁尼生用词是很讲究和准确的。最后诗人用了动词“falls”和前面两行的“crawls”和“walls”是押韵的。诗人在诗中运用的多种韵律,使诗歌的音乐性自然地凸显出来,在被生动描绘出来的画面的衬托下,更加让人感觉到震撼。在老鹰“watch”的过程中,老鹰突然像一道闪电一样下落,诗人用了“thunderbolt“这个词,结合前面的场景给读者一种猝然突兀之感,而 “fall”这个词的发音和诗歌开头的clasp,crag,crooked,close不同,发音利落顺滑,给人一种无所阻碍,猛然下降的感觉。对比之前的安如磐石,巍然不动,此时则迅疾如雷,真是动若脱兔,静若磐石。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这种反衬,使老鹰的形象更加鲜活饱满。就像“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那样,给读者以深深的美学震撼。这个动词“fall”也使这首诗的结尾呈现出开放性结尾的特征,读者会因为自己的性格,学识,价值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没有结局的结局,给读者相当大的想像与思考的空间,并带入各种生活理念,生活感悟和生命的脉络。老鹰的下落是因为在悬崖顶端抓岩太久力有不逮,再加上年老虚弱坠落下来,还是在注视间发现了猎物,下来抓它,抑或是飞下来巡视自己广阔的领土,就像国王一样,传威四方。俗话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对同一个老鹰的形象,读者顺着诗人的创作自己也成了创造者,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不同的结局。不过此境此景结合诗人的经历,似乎有着比较合理清晰的解释。在诗人最好的朋友哈莱姆去世之后,诗人有大量的诗作是纪念他的,或者有他的影子。丁尼生对哈莱姆的友谊是非常炽烈与纯粹的。在《鹰》这首诗中,这只雄鹰,这只空中之王,威武无畏,超然于世,出众超拔,似乎就是哈莱姆的化身,带有诗人对哈莱姆的欣赏之情,也通过老鹰展现了诗人在这份友谊面前自己的心态与心情。而后随着老鹰的下落,正印证了“全则必缺,极则必反”。随着老鹰往地上跌落的过程,诗人的心情与心态也跟着急剧下坠。这种对应的象征正是诗人对故友的纪念与怀念。
总之,这首诗虽然只有简短的六行,但是充满着形象的鲜明,用词的张力,韵律的流畅,深沉的意境,不愧是那个时代最著名桂冠诗人的名作。
参考文献
[1] Alfred Tennyson. Selected Poems[Z]. Franklin Classics. 2018.
[2] Christopher Ricks. Alfred Tennyson[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3] 黃杲炘. 英国抒情诗选 [Z].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4] 李静. 浅析丁尼生诗歌《鹰》的音乐性及象征性[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5] 李元洛. 诗美学[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