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珍
富宁是我省25个边境县之一,也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和农业县,全县国土面积5352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6%。全县43.4万人口中,有37.3万是农民,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富宁是多民族聚居地,境内居住着壮、汉、苗、瑶、彝、仡佬6种民族。笔者以富宁县木央镇和田蓬镇两个边境镇为例对富宁县关于改善抵边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进行阐述。
一、案例背景
富宁县木央、田蓬两个边境镇与越南苗旺、同文县接壤,与越南国土直接接壤自然村67个,占49.63%,国境线长75公里。自省、州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后,富宁县紧紧围绕“五通”“八有”“三达到”的目标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工作。全县各单位、边境镇、沿边行政村,紧紧围绕“五通八有三达到”的目标,以沿边木央镇的木贵、木杠、大坪,田蓬镇的田蓬、龙哈、下寨、庙坝7个行政村135个村小组6309户26863人为范围,扎实推进六大工程31个子工程实施。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结合精准扶贫“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机制,采取定点挂钩帮扶工作方式,田蓬、木央镇分别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每个沿边行政村分别由1位处级以上领导挂钩,每个沿边行政村由5个以上县直及省州驻富单位、驻富部队分别定点挂钩帮扶,实行“多对一”帮扶模式,并明确县级挂钩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制定和完善了领导小组推进、计划编制报备、进度报告、信息报送、现场推进会议、督查、年度考核、联合调研、挂钩帮扶、等十项工作制度,为顺利推进工作提供保障。
(二)宣传动员,全面部署。按照省州的统一部署,立即召开全县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会议,传达了省、州相关文件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認识、明确了目标任务、落实了各级责任。会后,县委政府领导多次深入挂钩点召开镇村组干部群众会议,进行宣传动员,使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深入人心。
(三)规划先行,制定方案。一是开展前期调研。为使编制的规划、制定方案更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带队深入木央、田蓬7个边境行政村及部分自然村开展专题调研、随机调研,组织召开座谈会,真正了解边境群众生产生活现状,广泛听取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二是编制全县计划。2015年9月及时组织力量编制全县实施计划,计划不仅涵盖了规定的内容,还对六大工程31项子工程投资计划、135个自然村年度实施计划、“五通”“八有”“三达到”目标计划、135个项目村分布图进行了明确和细化。并广泛征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按程序经县政府常务会、县委常委会研究审定。三是制定方案规划。木央、田蓬镇分别编制行政村实施方案和自然村建设规划,做到镇有实施计划、每个行政村有1个实施方案、每个自然村有1个建设规划,共完成7个行政村方案和135个自然村规划的编制。
(四)示范引领,全面推进。将木央镇的大坪、大寨、田湾和田蓬镇的山脚、茅草坪、东瓜寨6个自然村作为示范点进行重点打造,通过整合资源,突出不同类型自然村的特色和亮点。通过示范村的引领,带动了面上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以点连线带面的作用。
(五)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建立了县委政府统筹协调、部门联动齐抓、乡镇组织实施、干群主动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积极主动落实工作责任,多次到上级对应部门汇报工作,争取项目进入规划,积极对接补助资金,千方百计整合各类项目,使项目资金得到有效落地,同时,将人、财、物等优先安排到沿边村,倾斜下达六大工程的项目指标数;三是基层组织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作用,组织广大群众投身到村级公益项目建设中来,并以投工投劳、献料出资等方式,缓解资源有限、资金缺口大的困难;四是挂钩单位积极为村寨、农户协调解决资金和筹集物资,开展技能培训,主动奉献爱心,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社会积极支持参与的强大帮扶合力。
三、取得成效
“五通”情况:一是行政村通硬化路7个,占100%;有82个自然村实现村内道路硬化,占60.7%。二是已通电自然村135个,占100%。三是已通水自然村120个,占88.9%。四是已通广播电视自然村135个,占100%。五是2个边境镇和7个行政村全部通4G移动电话、有线宽带互联网,占100%;118个自然村通移动电话,占87.4%。
“八有”情况:一是7个行政村有合格的村级活动场所,占100%。二是7个行政村有合格卫生室和村医,占100%。三是68个20户以上自然村有宜居生活环境,占50.4%。四是建设抗震安居房4326户,完成率118.4%。五是人均有高稳产农田地1.18亩,超过目标要求。六是人均有特色高效的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果1.04亩,超过目标要求。七是人均每年出售1.32头商品畜,超过目标要求。八是有劳动力的群众人均掌握1门实用技术或劳动技能,基本实现目标要求。
“三达到”情况:一是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7.2%下降到2017年的4.23%。二是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58元,增速超过全县平均水平。三是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超过全县平均水平。
四、经验启示
(一)把握守土固边这个根本。在规划布点的过程中,我们坚持结合实际,不搞大拆大迁,鼓励群众尽可能往边境沿线建设新家园,除了田蓬镇山脚村、木央镇青岗堡村实施就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外,其余133个自然村规划和农户居住保持相对稳定,保存原来长期形成的边境自然屏障,并通过政策的扶持,让群众安心居住在边境线上,增强其当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守卫边疆的责任感,真正领会实施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的重大意义。
(二)体现人民群众这个主体。在项目前期工作的过程中,从总体规划、到单体工程的设计事先都充分征求了所在村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如在6个试点村建筑风格、安居房面积、配套设施等方面,主要以群众是否满意、是否赞成为衡量标准,充分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动员群众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建设新家园.
(三)突出安居工程这个重点。先安居才能乐业,住房是每户群众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因此,六大工程中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是重中之重,在指标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户均1万元左右的补助,带动农户向银行贷款,并自筹10万元以上的资金或物资,将自己的住房新建起来,建房热情空前高涨。
(四)围绕产业培育这个源头。沿边村寨群众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增加收入这个源头活水,平时生活大部分都是靠外出务工和传统的种养殖业来维持。县、镇注重培育和发展壮大村级产业,通过整合资金补助、出台奖励政策、招商引资等方式,激发了一批农户自主创业、村里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木央镇木杠村好伙伴合作社,现已形成以养牛—食用菌种植-百合种植为主的产业链。
(五)紧扣改善条件这个目标。紧紧围绕“五通”“八有”“三达到”的目标要求,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面上推动与逐村实施同时推进的办法,如针对山脚特困村的实际,通过整合发改、扶贫、民宗、财政、住建等项目资金,全面实施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工程,彻底改善田蓬口岸边上苗族同胞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各自然村建设规划中,针对31项子工程不搞面面俱到,而是从群众最为迫切需要实施的项目入手,如出行、住房、就医、上学等优先列入解决,最终的目的是要真正改善边境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边民率先进入小康。
(作者单位: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