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
在2013年底的时候,格力的董明珠和小米的雷军同时当选“十大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在主持人陈伟鸿的撺掇下,董明珠和雷军打了一个赌,说五年后谁的营业额更高,低的那个人就要付给高的那个人10亿元人民币。
不久前賭约结果揭晓了,根据小米公布的年报显示,2018年小米实现总营收1749亿元,而格力的年报虽然还没有发布,但至少是在2000亿左右。
所以董明珠赢了。
一
这个赌约之所以在互联网广为流传,主要是因为他们打赌的时候,正值中国移动互联网井喷,作为互联网人的雷军进入了硬件市场,不投一分钱的广告,不开一家线下店,就把营业额做到了200多亿元。
除此之外,雷军还提出了“专注、极致、口碑、快”七字诀,什么意思呢?
专注指的是你要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一点上,那一点你才能够做得足够好;极致则是你做的任何东西,都要做到同行所不能达到的高度;而口碑就是把用户当朋友看,而不是把用户当上帝看,因为中国人信上帝的不多,把用户当上帝看绝对是忽悠人的;最后一个就是快,做任何事情都要很快,有什么问题要快速迭代、快速改善。
所以当时小米的旋风模式,对中国制造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所有人都觉得天要变了。
这个时候,作为家电行业的老兵——董明珠挺身而出,她认为小米模式之所以崛起,主要是当时轻资产概念的流行,但是归根结底,互联网经济还是要有实体经济的支撑,所以就大胆地跟雷军打这个赌。
这在当时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新闻效应。
二
在他们打赌之后的几年里,格力和小米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小米2013年的营收是265亿,2018年达到了1749亿,净利润从3.47亿增加到了134.8亿,是最初的38倍;格力2013年的营收是1200亿,2018年至少达到了2000亿左右,净利润从108.7亿增加到了260亿左右,是最初的2.4倍。
所以从增长性来看,小米比格力要快很多。
但如果从净利润率来看的话,格力的净利润率超过10%,而小米的硬件只有1%,所以格力比小米更赚钱。
除了这些进步之外,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董明珠和雷军居然“长”得越来越“像”了。
2015年底的时候,我和董明珠、雷军三个人去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另外一档节目。
我问董明珠,“这两年你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
她半开玩笑地跟我说,“我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网红。”
董明珠说她打完赌回到格力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不再请明星代言格力广告,而是把自己塑造成了格力的代言人。这样一来不仅省了几千万的广告费,更重要的是实现格力品牌的人格化,而这一点恐怕是雷军给她的启发。
然后我也问了雷军同样的问题,他讲了两点:第一,小米马上要做自己的芯片了,接下来要加大核心技术的投入;第二,小米马上要做线下的小米之家了。
因为在2013年底打赌的时候,小米手机大多是在网上销售,但是到了2018年,小米之家+小米授权店已经接近2000家,53%的小米手机是在线下卖掉的,而这一点雷军恐怕是向董明珠学的。
三
他们的赌约,我们虽然可以当笑话看,但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门道。
5年前他们打赌的时候,企业界都在讨论是线上替代线下,还是线下抵抗线上,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但是在5年后的今天,恐怕已经没有人再讨论这样的问题了。
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如何实现线上和线下融合,如何通过大数据驱动,如何进行全员营销,如何建构更具自驱力的消费者社群。
所以,5年前经典意义上的小米模式或者格力模式,在今天都显得已经陈旧了,董明珠和雷军必须要通过不断地自我创新,才能走向下一个5年、10年,在这个意义上,当年开玩笑似的赌约才有了启迪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