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雪芬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其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和思想底蕴。如何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使之与新时期的教书育人工作有机结合,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命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对此作了系列探讨。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教师育人;德育
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铸魂之基,更是民族继往开来、永葆活力的精神引擎。在此基础上,党中央进一步提出文化育人的要求,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和精髓,发挥先进文化滋养、教化、激励的作用,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要真正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则需要从教师育人工作中的课堂内容、教学过程、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等各方面逐一突破。
一、加强教学活动中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文化渗透
第一,建立学科知识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促进教学内容与文化传承的结合。
不同学科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属性,它们皆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模式、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内容,从而保证个人获得全面综合的发展。然而,社会上对不同学科育人作用的认知存在着一定局限,认为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承担着绝大部分的德育职责,同时也理应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要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师育人熔铸于一炉,并非仅仅意味着学习传统先进的思想文化知识,而是要深入认识、生成学科知识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科知识的传授创设情境,深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激发各学科的德育功能。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触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除了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传授以外,更要利用优秀传统文化,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学科史的意识。知识的学习不应只停滞在孤立的点与面上,而是要将具体的知识点放置在学科发展的脉络以及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里面来考量。以数学教学为例,在讲授基本的学科知识之外,教师亦可适当引入数学史的介绍,将这些史料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如数学发展进程,可以了解学科推进的情境和关键,激发学习的动机和灵感;读数学名人故事,可以学习科学家求知的严谨和坚韧,培养探究的习惯和思维。可见,不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学科,其都能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并在此过程中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辅相成,更好地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双重目标。
第二,构建带有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熏陶的课堂教学,让教学活动成为德育的重要过程。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知识本身并非是最重要的,知识如何成为构建学生观念、思维及其经验系统的一部分,这决定着知识在个体身上如何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作用。教学过程应该成为促进学生获得个体经验和学习能力的关键过程,教师应当将教学过程视作触发学生认知和感悟的重要教育时机,而非灌输知识的机械工具。因此,要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教师立德树人之路铺垫更坚固的基石,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当中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教学活动自身就可以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上。中国首部教育经典著作《学记》中阐明了启发诱导法对学生学习的意义,“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与今天新课标改革要求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一脉相承。有“万世师表”之誉的孔子一生看重人的道德教育,“礼、义、仁、智、信”是其德育思想的核心,也是古代君子行为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其关于为人处世的思想主张在新时期的德育中仍是备受人们推崇的美德。这些传统思想以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形式影响着后人的教育学习活动,在当今社会中仍散发着耀眼的光辉。教师依据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将其中的有益主张传递给学生,影响着学生,这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增强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学习和道德内化
第一,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并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
正如俄国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两个主体,学生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导逐渐发展为全面的人,教师则通过学生的实践与反馈不断反思与完善自我。所谓教书育人,从来就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行为,也应该是对教师自身的再教育,教学相长的过程。就如习总书记所号召的,“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藏着古往今来丰富的道德文化、哲学思想、教化思想等。在要求学生以优秀传统道德理念作为自己言行准则的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这首先要求教师树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观念,不论是哪一门学科的教师,都必须增强个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不仅意味着个体对本民族长期形成的统一的基本价值的肯定性认识,还意味着个体对群体价值观念的自觉遵循以及积极发扬。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教师在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日常生活中,以最灵动、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发散出个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对民族国家的敬仰。以个体的生命体验去感染另一个独特的生命,言传身教,这是任何说教和刻意为之的教育活动都难以媲美的。
第二,自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教育创新将文化精髓注入教育实践。
在传统思想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知识分子的终极信念。新时期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将进入发展的攻坚期,国家对此提出个人发展要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古代士人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的人生信条与承担建设国家的责任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要修身,也要治國,这是对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共同要求。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时代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出来,同时又因注入各个时代的特色和需求焕发出新的活力。因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要始终如一,不同时期的育人工作也要与时俱进。涉猎经典是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涉猎经典,教师不仅可以完善自身传统文化的知识系统,还可以在咀嚼经典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再次升华。基于此,教师还需进一步思考如何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充分利用课程研讨、教师工作坊、交换学习、专家指引等渠道,促进优秀教师间教育实践经验分享。教师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特点和发展动态,合力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双轨发展的模式。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学校要为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创造充足的条件。一来通过设置完善的教师成长方案和辅助的奖赏机制,将教师个人成长与教师绩效评比挂钩,激励教师锐意革新,积极投身于建设丰硕的教学成果和学术科研工作。二来要为创建教师交流学习平台,提供完善的学习资源,促进教师再教育。同时,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同侪学习、终身学习的进取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其教育化人的功能在当今社会中愈发彰显出来。中小学的教书育人工作应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先进时代精神为养料,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性,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张苗苗.习近平关于教书育人的重要命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9.
[2]杨小斐.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J].人民论坛,2019(09):138-139.
[3]陈静.小学德育管理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分析[J].文教资料,2019(06):138-139.